排序
《老子》38_01_校笺_04_杨树达
杨树达云:“据此,《老子》‘上德不德’,当作‘上德不得’。”
《老子》28_07_校笺_04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‘白’,昭明也。‘黑’,暗昧也。‘式’,法〔式〕也。夫能守雌静,則德明昭明,德虽昭明,不以矜物,当如暗昧,自守淳和,能如此,則可以為天下之法式矣。”
《老子》45_06_校笺_0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静’与‘瀞’字同,《楚辞》‘收潦而水清’,注作‘瀞’。《说文》:‘瀞,从水静声。’”
《老子》31_08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若美之,是樂煞人’,御注、河上、王弼作‘而美之者,是樂殺人’。‘煞人’,各本作‘殺人’。”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3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敦煌乙、敦煌丙三本,均无‘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2_05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故立天子,置三公’,谓自有生民,不可无道,故立天子以主道,置三公以迪道,则可以化民反(返)善,不善者皆於善也。‘雖有珙璧以先(去声)駟馬’,古本作‘珙’,大璧也。璧以...
《老子》22_11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高明说是,马氏说非。帛书甲、乙本和河上公本、王弼本作“誠(简作诚)”是。“誠”,副词,确实、真正之义。《广韵·清韵》:“誠,审也。”杨树达《词诠》卷五:“誠,表态副词(情态...
《老子》70_02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’,古本作‘而人莫之能知,莫之能行’。”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河上作‘處其厚不居其薄,處其實不居其華’。”(按:指宋刊河上公本)毕沅云:“王符《潛夫论·释难》作‘不居其薄’,与王弼本同。朱穆《崇厚论》引上二句作‘處’,下二句作‘居...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15_高明
高明云:“按俞樾、马叙伦皆主‘輕則失根,躁則失君’,刘师培谓為‘輕則失臣,躁則失君’。三氏之说雖辨,但皆有不周之处。如刘氏据《韩非子·喻老》所云赵武灵王生传王位于大子何之事作‘失臣...
《老子》77_08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功成而不居’,一作‘功成不處’。”
《老子》79_02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'朱骏声曰:'契,《说文》:大约也。今言合同。《易传·系辞》:后世聖人易之以书契。郑注:以书书木边言其事,刻於木谓之书契。《周礼·质人》:掌稽市之书契。注:取予市物之券也,...
《老子》53_08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王弼‘盗夸’下复有‘盗夸’二字,《释文》引河上本同。”
《老子》54_06_校笺_05_洪颐煊
洪颐煊云:“‘脩之於國,其德乃豐’,按‘國’当为‘邦’。上下文身、真,家、餘,鄉、長、下、普皆为韵,此以邦、豐为韵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‘修之邦,其德乃豐’;又云‘以邦觀邦’,字尚未改...
《老子》57_07_校笺_06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令’字,景龙碑、河上本等皆作‘物’,以《老》校《老》,当从之。三章:‘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’十九章:‘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;’五十三章:‘财货有余,是谓盗夸;’皆...
《老子》58_06_校笺_08_杨树达
杨树达云:“‘其’犹‘豈’也。‘其无正’,即豈无正?问辞也。‘正複為奇,善複為妖’,答辞也。‘善複為妖’上,疑脱‘其无善’三字。”(《古书疑义举例续补》)
《老子》61_07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“兼畜”,即“并畜”,帛书甲、乙本此两语义同。“畜”,畜养,饲养,育养。“兼畜”义谓收抚、收养。“入事”:入,进身;事,服事;此语义谓侍奉。此二句言:大邦没有過分的欲望,就...
《老子》62_09_校笺_0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此文‘贵’字有二义。《说文》:‘貴,物不贱也;’此可训上一‘貴’字。《老子》‘不贵难得之货’,王注‘隆之称也’,是也。下一‘貴’字,从声训为归。《初学记》引《说文》...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顾本成疏:‘顺意为美,逆心为惡;’是成作‘美’。二章: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惡已。’彼此并‘美’、‘惡’对言。傅本‘善’作‘美’,应从之。此文‘阿’、‘何’、‘惡’、...
《老子》78_08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''正言若反也',诸本无'也'字。'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08_王弼
王弼注云:“两者,‘始’与‘母’也。同出者,同出于玄也。異名,所施不可同也。在首则謂之‘始’,在终则謂之‘母’。玄者,冥默无有也,始、母之所出也。”水海按:王弼则謂“两者”为“始”...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11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帝王既受历数,临御万方,若能守雌静,则其德明白,如日之照四達天下,功被于物不以為功,所谓忘功若无知者,故云能无知乎?”苏辙注:“内以治身,外以治國,至于临变,莫不有道...
《老子》79_04_校笺_04_张松如
张松如云:''善人'当指上文'有德'者,是自善之人,非為善之人也。作'善'是,作'聖'字误。'
《老子》03_02_校笺_06_吴澄
吴澄云:“‘貴’謂寳重之。貨之難得者,其利可貴。上之人苟貴之,则民皆欲求其利,而至于為盗矣。”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09_吴澄
吴澄云:“聖人但為实腹而养气,不為悦目而徇物也。故悉去彼在外之诸妄,而独取此在内之一真。上言‘目盲’、‘耳聾’、‘口爽’、‘心狂’、‘行妨’五者,下但言‘不為目’,盖举一,以包其四...
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侯王”。顾欢本成玄英疏云:“萬乘之主,五等之君,若能守持此道,八荒萬国自然从化,行人亦尔。所以偏举侯王者,明君王為化利物宏多也。”成玄英尚强调作“侯王”的...
《老子》14_09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是謂无狀之狀,无物之象’,古本。《淮南子》、扬雄、傅奕同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59_05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則’字,河上公、《韩非》同古本。”水海按:今宋刊河上公本、道藏河上公本无“則”字。譣河上公注:“莫知己德有極,則可以有國,为民致福;”知河上公当有“則”字。查敦煌唐写...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見’,贤遍反。‘抱樸’,樸,普角反。”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14_张煦
张煦云:“吕等作‘我獨悶悶’。吕作‘忽若海’,林、赵同王弼,苏、葛作‘忽兮若海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苏辙本经文作“忽若晦”,注文作“忽焉若晦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