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经训堂刊傅奕本“吾”作“我”,“欲獨”作“獨欲”,谓“我獨欲異於人,而貴食母”。想尔本、遂州本“吾”作“我”,无“欲”后“獨”字,谓“我欲異於...
《老子》80_03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輿’,馆本、易州、卷子成疏作‘轝’。馆本‘陳’作‘陣’。”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惟恍惟惚’,陆:王弼作‘怳’。纂微诸本‘惟’并作‘唯’。”
《老子》80_07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使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’,古本。····随地所产以食、以服,甘之、美之,不馁、不冻;随其风俗,务其業次,安之、樂之,不治而不乱;鄰國雖甚近,而使民各安其安,自足其足,至...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濘呵嗚呵,中有請吔”,二处“呵”,皆為“兮”之时译,今复原,“嗚(简作鸣)”则为“冥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為明母耕部);后句“兮”作“吔(yē)”。帛书乙本作“幼...
《老子》81_04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愈’,音與。”
《老子》21_08_校笺_03_俞樾
俞樾云:“按‘甫’与‘父’通。‘衆甫’者,‘衆父’也。四十二章:‘我将以為教父;’河上公注曰:‘父,始也。’而此注亦曰:‘甫,始也。’然则‘衆甫’即‘衆父’矣。一章:‘有名万物之母...
《老子》67_02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柰卷无‘夫惟’二字。馆本、卷子成疏无‘似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馆本、遂州本全句正作‘喘者不久’。‘喘’《说文》云:‘疾息也。’又‘企’与‘跂’古通用。《庄子·秋水篇》‘掇而不跂’,《释文》:‘跂,一作企。’《庚桑楚篇》‘人见其跂’...
《老子》67_05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有“敢”字,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即有“敢”字。有“敢”义较胜。又,“慈”指“慈爱”(河上公注)。儉,指节儉言,吴澄释为“节约而不侈肆”。“不敢先”,吴澄谓“谦让...
《老子》24_05_校笺_05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矜夸自高,骄慢陵物,此乃愚短,其德岂長?”
《老子》67_09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舍其慈,且勇’,一无‘其’,下二句同。”
《老子》67_10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‘捨其慈且勇’句,‘捨’字同此;‘捨其儉且廣’句,‘捨’作‘舍’。馆本作‘赦’,无‘其’字。” 又,河上公注云:“舍其儉约,但为奢泰。”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09_张煦
张煦云:“吕‘正’作‘直’。”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夫慈,以戰則勝,以守則固”。“慈”是三宝之首,老子在这里讲的是行“慈”在用兵方面的社会效果,强调守“慈”,戰則勝,守則固,可见守“慈”的重要意义。《孙子兵...
《老子》22_03_校笺_0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少則得,多則或’,遂州本、馆本同此石(即景龙碑文)。又《慎子·外篇》引《老子》曰:‘曲則全,枉則直,窪則盈,弊則新,少則得,多則惑。’‘得’,即三十九章所引‘得一’。...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卷子成疏无二‘者’字,下‘善用’句亦无‘者’字。‘争’字,范、彭、寇、白、张嗣成、赵、潘、臧疏同此。各本作‘與’。譣弼注曰:‘不與争也’,是王亦作‘不争’。河上注曰...
《老子》22_06_校笺_06_范应元
范应元注云:“‘見’,音現。有道而不自显露,故明。”
《老子》69_03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行无行’,下‘行’,行师也。行师应敌而不强争。”
《老子》22_10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诸本皆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‘若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加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王弼本、张之象刊王弼本注云:“抗,舉也;加,当也。”道藏集注本引王弼注云:“抗,舉也;若,当也。”是知王弼本“若”、“加”两字两...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11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希言者,忘言也。夫言者在乎悟道,悟道则忘言;不可都忘,要其诠理。但自然之理,不当有与不有。希言之义,亦不定言,故以希言之言,用显自然之理,故云希尔。若能因彼言教,悟证...
《老子》70_03_校笺_09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有本始,有根柢之言,谓之有宗。立万事之主,为万法之尊,谓之有君。”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21_肖天石
肖天石云:“飄風驟雨,乃天地暴怒不平之气,阴阳不燮所使然,沛然而来,悠然而去,以其变而非常也;凡变而非常者不能久,故‘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’。”
《老子》70_06_校笺_08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敦煌辛本‘是以’作‘故’。”
《老子》38_01_校笺_06_王弼
王弼云:“德者,得也。常得而无丧,利而无害,故以德为名焉。何以得德?由乎道也。何以尽德?以无為用。以无為用,则莫不载也。故物,无焉,则无物不经;有焉,则不足以免其生。是以天地虽广,...
《老子》23_05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從事,谓举动從事於道者也。道以无形无為成济万物,故從事於道者以无為為君,不言為教,緜緜若存,而物得其真。与道同体,故曰‘同於道’。”
《老子》72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畏畏,則□□□□矣”,前句损掩“民之不”三字,“威”假作“畏”(上古二字皆为影纽微部);后句损掩“大威將至”四字;《甲本释文》全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二“威”字...
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作“上禮□□□□□□□,□攘臂而乃之”,损掩“為之而莫之應也,則”八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“乃”為“扔”之假借(“乃”,上古泥母之部;“扔”,日母蒸部。据章太炎“...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02_薛蕙
薛蕙云:“‘同於失者,失亦得之’,一‘亦’字下有‘樂’字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