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渾兮其若濁’,龙兴观碑次解本(无‘兮其’二字,)作‘混若濁’。”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07_魏锡曾
魏锡曾云:“‘治人事天’,御注‘人’作‘民’。”
《老子》59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全损,帛书乙本作“重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莫知其□”,前句损掩“積德則无不克”,后句损掩“无不克則”和句尾“極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据通行本校补,今从。道藏河上公本、宋...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觀其復’,王弼本无‘其’。”
《老子》62_03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可以市’,李句‘美言者人忧之如市贾售物’。‘尊行可以加於人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并无‘於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10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:‘大僞’与‘仁義’对文,则‘大’非大小之大···‘大’即‘汰’字。《新书·道术篇》:‘厚志隐行谓之洁,反洁为汰;’则‘大’者,夸诞之谓也。”
《老子》64_05_校笺_04_河上公
河上公云:“欲有所為,当於未有萌芽之时,豫塞其端也。治身治国,当於未亂之时,豫闭其门也。”
《老子》66_04_校笺_11_吴澄
吴澄云:“言下之,卑屈其言而不尊高。身後之,退却其身而不前进。此聖人谦让盛德,非有心于上人、先人为之。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。”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12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本‘中有請吔’,乙本作‘其中有請呵’,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‘其中有精’。从本节经文分析,下文既言‘其中有信’,上文似当作‘其中有情’,前后句型一律。可见帛书甲本前句夺...
《老子》81_06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天之道’,五注无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4_02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易州、馆本无四‘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8_02_校笺_04_林希逸
林希逸云:“有德而不自知其德化也,惟其能化,是以有德;‘不失德’者,执而未化也。执而未化,则未可以为有德,故曰‘无德’。”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14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君子者,谓人主也,言其志可以君人子物,故云君子。輜,屏車也。重者是輕者原也,此举喻也。言人君常守重静,犹如所為之不離輜重,行者若失輜重,是无所取给,必遭冻馁。人君若好...
《老子》76_01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剛’,一本作‘堅’。今从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78_05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''故聖人云',柰卷、河上作'云',邢玄、庆阳、磻溪、高、赵均作'言'。傅本'人'下有'之言'二字。按:作'言'是也。'言'、'云'义重,'云'字衍。'
《老子》45_02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沖’,古本作‘盅’。”
《老子》45_05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各本及《世说新语·宿惠篇》注引并作‘躁’。伦谓以义推之,当作‘寒勝躁’。”
《老子》30_04_校笺_07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不敢以取强’,景龙本、敦煌本均无‘敢’字。景福本句末有‘焉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1_08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强本成疏引经文云:‘若美必樂之;’是成作‘若美必樂之’。‘而’与‘若’相通。‘而美之者,是樂殺人’,言若美之者,是樂殺人也。”
《老子》49_06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臧疏引节解曰:‘故道常得其信也。’是节解‘得’字同此,‘矣’作‘也’。然以上句例之,当亦作‘得信矣’。”
《老子》08_01_校笺_03_想尔注
想尔注云:“水善能柔弱,像道。去高就下,避实归虚,常润利萬物,终不争,故欲令人法则之也。”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12_肖天石
肖天石云:“知止其所当止,而不止其所不当止,吉祥止止,以‘止至善’为止,而自不殆。”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12_余培林
余培林云:“‘目’,包括耳、口、心、行四者。‘為腹’,指满足身体的需要;‘為目’,指满足心理的欲望。身体的需要简单,所谓‘鹪鹩巢林,不过一枝;偃鼠饮河,不过满腹’(《庄子·逍遥游篇...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18_苏辙
苏辙注云:“圣人知剛强之不足恃,故以柔弱自处。天下之剛强,方相倾相轧,而吾独柔弱以待之。及其大者伤,小者死,而吾以不校坐待其毙,此所以勝也。虽然,圣人岂有意为此以勝物哉?知势之自然...
《老子》13_11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愛以身’,广明、景福二本作‘愛身以’;吴云《二百兰亭斋金石记》误校广明作‘愛以身与為天下者’,与景龙同。又‘為天下’者,罗振玉《道德经考异》误校景龙本‘者’作‘矣’,...
《老子》37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“静”假作“情”(上古二字皆為从纽耕部,為同音假借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后句同此。帛书乙本同此二句。今从乙本。遂州本、司马光本、魏源本“不辱”作“无欲”,“地...
《老子》15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傅奕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强思齐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苏辙本、陈象古本...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1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唐写卷子残本、范、白、吴作‘涣兮若冰之將釋’。易州、臧疏、寇、赵及《类聚》九引同此(指傅本‘涣若冰將釋’)。彭、张嗣成‘冰’下有‘之’字,赵写‘涣’下有‘兮’字。按:‘...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太上’,陆、王弼‘太’作‘大’,音太。”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05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室町本有‘焉’字,与广明本同。‘六親’,王注:‘父子、兄弟、夫妇也;’《吕览·论人篇》曰:‘何谓六戚?父母、兄弟、妻子;’譣义作‘孝慈’二字是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