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62_02_校笺_10_徐仁甫

徐仁甫云:“‘不善人之所保’,按:‘所’犹‘被’也。道是善人之寶,不善人则为道所保。‘不善人之所保’,谓不善人之被保也。下文曰:‘人之不善,何弃之有?’不弃不道之人,则不善之人为道...
0459

《老子》64_04_校笺_03_水海

水海按:此两语言“其事未彰著,微小易散去也”(河上公注)。
0369

《老子》65_08_校笺_06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馆本、卷子成疏作‘然後乃至大顺’。……吴‘乃’作‘酒’。张嗣成作‘然後乃至於大順’,白作‘然後乃知大順’。……伦谓‘至’字盖注家释‘復’字者,当删。”
0439
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08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而貴食母’,御注作‘而貴求食於母’。”
0379

《老子》81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,帛书乙本同此。按:其他诸本皆无“矣”字。许抗生本删“矣”字。赵至坚本“予人”作“與民”,谓“既以與民,己愈多”。邢玄本“予”作“與”,“俞”作“逾”,谓“既以...
0369

《老子》67_06_校笺_03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无‘夫’字。臧疏有‘夫’字,无‘能’字。”
0239

《老子》67_09_校笺_11_唐玄宗

唐玄宗注:“今舍慈且勇,勇则害物。”
0379
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05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直’,古本、龙兴观碑次解本并作‘正’。”
0469
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10_严灵峰

严灵峰云:“河上公注曰:‘輜,静也。聖人終日行道,不離其静与重也。’甚得其义。河上公以‘静’、‘重’对文是也。··按本章上下文,俱以‘重’、‘静’,‘輕’、‘躁’对文,可证。疑古原...
0249

《老子》28_04_校笺_02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治要》引此章自‘知其雄’起,讫‘為天下谷’止,独无‘復歸於婴兒’、‘復歸於无極’二句。”
0289

《老子》28_07_校笺_04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‘白’,昭明也。‘黑’,暗昧也。‘式’,法〔式〕也。夫能守雌静,則德明昭明,德虽昭明,不以矜物,当如暗昧,自守淳和,能如此,則可以為天下之法式矣。”
0419

《老子》43_01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《淮南子》‘騁’下有‘於’字,与古本同。‘至柔’谓道之用也,‘至堅’谓物之剛者。道能运物是至柔馳聘於至堅也。”水海按: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和《道应训》引皆无“於”字,当是...
0279

《老子》43_03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《老子》甲本、傅奕本句子字足意足,其他本或脱“吾”字,或脱“之”字,或脱“也”字,皆非《老子》原本。《嘉业堂丛书》刊顾欢本“益”作“盗”,因“盗”与“益”形近而致误。 ...
0569

《老子》03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本。王羲之本无“恒”字,无“也”字,作“使民无知、无欲”。其他诸本“恒”作“常”,句末无“也”字。御注本、李约本、王真本“民”作“人”,谓“常使人无...
0429

《老子》48_03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臧疏及《治要》、《意林》、《文选·东京赋》注引并作‘又損之’。《理惑论》引作‘損之又損’。”
0439
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17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翕”。吴澄即云“‘歙’,音‘翕’”,“翕”当為本音本字。在《老子》第三十六章“将欲翕之,必姑张之”文中,帛书乙本作“擒”,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即作“翕”。此...
0429

《老子》50_06_校笺_03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攝生’并作‘執生’,疑皆形误。”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通行本‘執生’作‘攝生’,執、摄音近义通。”按:“攝”【cǐap】,叶部;“執”【tǐep】,缉部...
0469
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14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‘處衆人之所惡’,即七十八章所谓‘受国之垢,是谓社稷主;受国不祥,是为天下王’;亦即《庄子·天下篇》所谓‘人皆取先,己独取后;曰受天下之垢’也。按:《尔雅·释诂》:‘幾...
0609

《老子》52_07_校笺_03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《牟子·理惑论》引三句‘用其光,復其明,无遗身殃’。又‘復歸其明’,高翻作‘於明’。”
0569
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,后句作“案有畜兹”,“安”作“案”,“孝”假作“畜”(“孝”,晓纽幽部;“畜”,晓纽觉部;幽觉合韵,故二字为双声叠韵,可假借),“慈”假作“兹”(上古二字皆...
0489
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19_吴澄云

又,吴澄云:“我之所貴者,则大道之玄德也。玄德者,万物资之以养,所谓万物之母也,故曰:‘食母。’‘食母’二字,见《礼记·内则》,即乳母也。司马氏曰:‘乳哺元和。’‘食’,音嗣。”
0639

《老子》81_02_校笺_02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敦煌辛本‘知’作‘智’。”
0459

《老子》22_04_校笺_03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作‘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’。”
0459
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13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‘哀’即‘爱’,古字通。《诗序》:‘哀窈窕而不淫其色;’‘哀’亦当读为‘爱’。‘抗兵相加,哀者勝’,即上章‘慈以戰則勝’也。”
0449

《老子》23_06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德者,同於德”是也。“德”即道的本性於万物的显现,成玄英谓“道是德之体,德是道之用”者也。上句谈“從事而道者,同於道”,承蒙上句而省“從事”二字,本句就说“...
0389

《老子》38_01_校笺_04_杨树达

杨树达云:“据此,《老子》‘上德不德’,当作‘上德不得’。”
04112
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本为是,当作“同於失者,道亦失之”。既不從事於“道”,又不從事於“德”,而從事於“失”(违背自然之道),当然只能“同於失”,所以“道亦失之”。显然,王弼等本传误。徐梵澄...
0479
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04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等无‘而’字。”
0399
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本’字,严遒、王弼同古本;河上公作‘輕則失臣’,与前文不相贯,宜从古本。人主輕忽慢易,則失根本之重;躁动多欲,則失為君之德。故人君不可须臾而離於重、静也。”
0289
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作“知”。帛书本和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即作“知”。“知(zhì)”,后来写作“智”,智慧、聪明之谊。《集韵》:“智,或作‘知’。”徐灏《说文解字注笺·矢部》:“知,...
04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