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12_宋常星

宋常星云:“明者,心之内光慧照;白者,心之本体素存。盖以虚能生明,静能生白。虚静明白,方可谓明白四達也。四達者,通達无碍之义。无知,即是不有情识,湛然纯一之妙。人心之本体,原自虚明...
05414

《老子》53_04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朝甚除,田甚蕪,倉甚虚’,古本如此。‘除’,去也,开也。先言‘朝甚除’者,谓朝廷尚施为要贿赂,去君子,取小人,甚开私小之路也。上有好者,下必有甚焉者矣。故智诈并兴,官...
0285
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萬物歸焉而弗為主,可名于大”。先说作“歸焉”而不作“歸之”。如上所述“焉”是兼词,相当於“於之”。“於”,介词;“之”,代词,代“道”。“萬物歸焉”,就是...
0389

《老子》11_02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三十輻共一轂,當其无,有車之用’,‘无’字绝句。此假物以明大道虚通之用也。古者制器尚象,車之輻有三十者,以象一月也。車轂虚通,然后运行,故三十輻共一轂,當其无处,乃有...
03410

《老子》53_06_校笺_11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帛书两本均夺‘飲’字。”
0406
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4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執大象者,天下往’,按:范同此,各本及《文选》王仲宣《哀诗》注引、《晋纪·论晋武帝革命》注引并无‘者’字。”
03310

《老子》11_06_校笺_04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景龙碑本止此句为一章。”
02614

《老子》54_01_校笺_06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善建者不拔’,罗卷、馆本无‘者’字,下同。臧疏无此句‘者’字,各本及《周易集解》虞翻引同此。‘善衰者不脱’,‘衰’,各本作‘抱’,范‘脱’作‘捝’,是。《说文》曰:‘...
04712
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语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今诸通行本皆无“故”、“也”、“曰”三字。想尔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成玄英本、敦煌丁本、遂州本无“之”字,作“道出言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虞世...
07815

《老子》12_02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騁’,敕领反。‘狂’,求匡反。”
0355

《老子》54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仅残留一“餘”字,其余全损;帛书乙本作“脩之家,亓德有餘”,“修”假作“脩”,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本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、景龙本作“...
0516

《老子》35_06_校笺_04_奚侗

奚侗云:“‘足’,当依河上公注训‘得’。《礼记·礼器》:‘百官皆足;’郑注亦训‘足’为‘得’。···下‘用之不足既’之‘足’,各本作‘可’,与上二句不一律,盖浅人不知‘足’可训‘得...
0428
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8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人多以听声為聪,而鲜能反听于无声之声,可谓聾也。” 又,高明云:“甲、乙本语序与今本不同,除第一句同作‘五色使人目盲’之外,甲、乙本第二句‘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’,相当于...
02310

《老子》54_08_校笺_01_校勘

此五句,帛书甲本损缺第一句中的“觀”字、第五句中的“下”和“天下”三字。帛书乙本损掩“以家觀家”句末的“家”和“以國觀國”句的“以國觀”三字,并无“以鄉觀鄉”一句。帛书《老子乙本释...
0386
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《韩非子·喻老》作‘翕’,與奕同。···按古无‘噏’、‘偏’二字。《说文解字》云:‘歙,缩鼻也。’‘歙’有缩义,故與‘張’为对。顾欢因之亦得閉塞之义矣。‘翕’古文字,少通...
04715
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07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‘寵辱若驚,貴大患若身’,二句组织相似,而谊不相比。如‘寵’、‘辱’同為名词,而‘貴’则用為动词;‘驚’用為形容词,而‘身’则用為名词。‘寵辱若驚’,谓寵与辱皆若驚也。...
0369

《老子》55_02_校笺_06_俞樾

俞樾云:“‘蜂蠆虺蛇不螫’,按河上公本作‘毒蟲不螫’,注云:‘蜂蠆蛇虺不螫’,是此六字乃河上公注也。王弼本亦当作‘毒蟲不螫’,后人误以河上注羼入之。”
0406

《老子》36_03_校笺_02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无‘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’两句。各本及《后汉书·桓谭传》引同此(傅奕本作‘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’)。”
02712
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14_武内义雄

武内义雄云:“按旧钞河上本作‘何謂寵辱?寵為上,辱為下’;诸王弼本作‘何謂寵辱若驚?宠為下’。虽然陆氏惟注‘河上本无若驚二字’耳。今本王本‘寵’字下‘為’字之上,当脱去‘為上辱’三...
0498

《老子》55_05_校笺_03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峻’,陆作‘全’···。‘精之至也’,纂微、苏、曹无‘也’字。”
03411
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05_纪昀

纪昀云:“‘柔弱勝剛强’,按《永乐大典》作‘柔勝剛,弱勝强’。”
0547

《老子》13_08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苟’字,应吉父、司马公同古本。”
0405

《老子》55_07_校笺_04_高亨

高亨云:“按:‘知和曰常’,义不可通。疑‘知’当作‘精’。盖‘精’字转写去,读者依下句增‘知’耳。前文云:‘精之至也’,又云:‘和之至也。’故此总之曰:‘精和曰常。’‘常’乃自然之...
0286
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13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魚脱於淵,謂去剛得柔,不可复制也。”
0346
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07_刘师培

刘师培云:“按:王弼注训‘若’為‘乃’,是也,惟‘乃’字亦非古本。《庄子·在宥篇》云:‘故貴以身為天下,则可寄天下;愛以身為天下,則可託天下。’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云:‘故老子曰:故...
04913

《老子》55_10_校笺_05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按作‘不’是也。‘早已’当作‘早亡’。顾欢本三十章‘不道早亡’,注‘亡,死也’。王羲之‘謂之’作‘是謂’。广明‘早已’作‘早以’。又《太素》卷三引《老子》此二句同此(指...
0386

《老子》37_01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高明、郑良树说是,张舜徽、古棣说非是。据查《道篇》“道恒无名”(通行本第三十二章作“道常无名”)任何传本都无作“无名之樸”的。第三十二章讲侯王守“道”之益,本章节则补充讲掌...
0579

《老子》14_02_校笺_05_宋徽宗

宋徽宗注云:“耳主听,聽以察物,希则概而有间,非聽所聞,故名曰希,‘大音希声’是已。”
04515

《老子》56_04_校笺_14_古棣

古棣云:“易顺鼎之错,除断言四章王弼无注为失检之外,就是迷信《文选》注,而未加分析。《魏都赋》李善引《老子》是注‘世笃玄同’的,本文与‘塞其兑’等六句无干,自可节引,省此六句。《运...
03711

《老子》37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无名之楃,夫將不辱”,前句损掩“闐之以”三字,“樸”假作“楃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乙本同此二句。今从乙本。遂州本无“闐之以”三字,无“名”后“之”字,“...
065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