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23_06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德者,同於德”是也。“德”即道的本性於万物的显现,成玄英谓“道是德之体,德是道之用”者也。上句谈“從事而道者,同於道”,承蒙上句而省“從事”二字,本句就说“...
0419

《老子》38_01_校笺_04_杨树达

杨树达云:“据此,《老子》‘上德不德’,当作‘上德不得’。”
04312
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本为是,当作“同於失者,道亦失之”。既不從事於“道”,又不從事於“德”,而從事於“失”(违背自然之道),当然只能“同於失”,所以“道亦失之”。显然,王弼等本传误。徐梵澄...
0499
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04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等无‘而’字。”
0419
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本’字,严遒、王弼同古本;河上公作‘輕則失臣’,与前文不相贯,宜从古本。人主輕忽慢易,則失根本之重;躁动多欲,則失為君之德。故人君不可须臾而離於重、静也。”
0309

《老子》28_04_校笺_02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治要》引此章自‘知其雄’起,讫‘為天下谷’止,独无‘復歸於婴兒’、‘復歸於无極’二句。”
0289

《老子》28_07_校笺_04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‘白’,昭明也。‘黑’,暗昧也。‘式’,法〔式〕也。夫能守雌静,則德明昭明,德虽昭明,不以矜物,当如暗昧,自守淳和,能如此,則可以為天下之法式矣。”
0429

《老子》43_01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《淮南子》‘騁’下有‘於’字,与古本同。‘至柔’谓道之用也,‘至堅’谓物之剛者。道能运物是至柔馳聘於至堅也。”水海按: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和《道应训》引皆无“於”字,当是...
0279

《老子》43_03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《老子》甲本、傅奕本句子字足意足,其他本或脱“吾”字,或脱“之”字,或脱“也”字,皆非《老子》原本。《嘉业堂丛书》刊顾欢本“益”作“盗”,因“盗”与“益”形近而致误。 ...
0569

《老子》03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本。王羲之本无“恒”字,无“也”字,作“使民无知、无欲”。其他诸本“恒”作“常”,句末无“也”字。御注本、李约本、王真本“民”作“人”,谓“常使人无...
0449

《老子》48_03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臧疏及《治要》、《意林》、《文选·东京赋》注引并作‘又損之’。《理惑论》引作‘損之又損’。”
0449
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17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翕”。吴澄即云“‘歙’,音‘翕’”,“翕”当為本音本字。在《老子》第三十六章“将欲翕之,必姑张之”文中,帛书乙本作“擒”,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即作“翕”。此...
0439

《老子》52_08_校笺_05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五九引作‘是謂襲常’。”
0519

《老子》34_02_校笺_07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(知常)、苏、葛作‘功成不名有’。”
0449
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08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、林作‘民甚好徑’。”
0479

《老子》11_01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三十幅’,輻音福,车輻亦是。‘共一轂’,轂,古木反,车轂。”
0419

《老子》53_08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王弼‘盗夸’下复有‘盗夸’二字,《释文》引河上本同。”
0429

《老子》54_02_校笺_12_王安石

王安石注云:“善建者,建德也。··(见前引文)。能建德抱一,则德之盛,故盛德百世祭祀。祭祀者见于愈远而不忘,故曰:‘子孫祭祀不輟。’”
0379

《老子》55_04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筋柔’,‘筋’,居勤反;‘筋’者俗。”按:《玉篇》云:“筋,俗筋字。”
0549

《老子》37_03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樸’,本作‘朴’,同。”
0539

《老子》37_05_校笺_08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按:‘天下將自正’,各本有‘將’字,遂州本无。‘正’诸王本与宋刊河上本作‘定’,高翻及诸石本皆作‘正’。正、定义通,定从正声,形亦近同。”
01019

《老子》15_03_校笺_08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惟’字,范、彭、白、张嗣成、吴、磻溪、赵写同此,各本作‘唯’。‘彊’,各本并作‘强’。按:‘彊’借為‘勥’,《说文》曰:‘勥,迫也。’‘容’為籀文‘颂’之省,今通用‘...
0539

《老子》58_03_校笺_05_张煦

张煦云:“苏‘倚’作‘依’,葛无两‘之’字。”水海按:今查苏辙本,经文“倚”如字,而不作“依”;而注文云:“盖福倚于禍,禍伏于福,譬如昼夜寒暑之相代。”其字亦作“倚”而不作“依”。...
0289

《老子》59_06_校笺_03_韩非子

《韩非子·解老篇》云:“所谓‘有國之母’,母者,道也。道也者,生于所以有國之术,所以有國之术,故谓之‘有國之母’。夫道以与世周旋者,其建生也長,持禄也久,故曰:‘有國之母可以長久’...
0519
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0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潘静观本作‘太上不知有之’。各本及《文选·华林园集诗》注、《让中书令表》注引同此(‘太上下知有之’)。韩非引此而说之曰:‘此言太上之下,民无说也,则安取怀惠之民。’则韩...
0469

《老子》64_11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彭‘民’上有‘故’字。各本无‘其’字。伦谓‘其’即‘幾’也,‘其’、‘幾’古通。《诗经·楚茨》‘如幾如式’,《毛传》曰:‘幾,期也;’此其例证。盖一本作‘幾’,读者...
0549

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咳”(hái),《说文》徐铉注音为“户来切”,上古匣母之部【xe】。《说文·口部》:“咳,小兒笑也。从口,亥声。孩,古文咳,从子。”沈涛《说文古本考》:“‘咳’,《...
0309

《老子》21_04_校笺_04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以无形始物,不系成物,万物以始以成,而不知其所以然。故曰‘恍兮惚兮,【其中有物】;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’也。”
0529

《老子》24_07_校笺_06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物或有惡之’,各本无‘有’字。‘故有道不處’,御注、王弼‘道’下有‘者’字,河上有‘者’字,句末有‘也’字。”
0529

《老子》23_07_校笺_10_高延第

高延第云:“同,齐也,合也。失谓无道德。言在上有道德之人,則所行莫不合於道德。上无道德之人,則所行者,皆反道败德。上出於道德,人亦以道德归之;上出於不道不德,人亦以不道不德应之。”
035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