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殺’作‘煞’,俗。‘殺’字据《一切经音义》卷六引《说文》‘戮也,法也’,二徐本无‘法也’二字,‘殺’之古训不明,遂使惨礉寡恩者,本《老子》而归于刑名矣。”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10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吾得而殺之’,傅本与之同,其他传本皆作‘吾得執而殺之’,多一‘執’字。按‘得’字本有执、捕之谊,《史记·秦本纪》:‘初,缪公亡善马,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...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0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若使民常畏死,而為奇者···’,譣谊‘常’下当据敦煌辛本增一‘不’字。盖既常畏死,即不敢為奇;惟其常不畏死,故敢為奇也。”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此两句帛书本与诸本差异较大。前句,除张嗣成本与释德清本之外,他本皆无“將”字。据前文有“使”字(乙本)或“若”字(甲本),表使然,并非必然和已然,所以此处有“將”字为宜,张...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08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(蒋锡昌)这是只就此一句来读,未曾同前文贯穿起来。合上下语是说:‘若民恒畏死,而為奇者,吾得執而殺之,孰敢?’而民之為奇者竟不绝,此正反证‘民不畏死’,从而申述了‘奈何...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1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在上者既以清静无為化民,如使民而乐生畏死,不犯刑法,而其间或有為异常之事以乱政者,吾得以刑法執而殺之,孰敢為奇?”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王本‘若使民常畏死’,世传本多与之同,而遂州本作‘若使人常不畏死’,敦煌辛本作‘若使常不畏死’。同一经文,一作‘常畏死’,一作‘常不畏死’,如此抵牾,其中必有一误。蒋锡昌...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13_清世祖
清世祖云:“此章言刑以防民,当去其泰甚也。凡用刑者,不过以死惧民,而民常有不畏死者矣,奈何以死惧之乎?若使民安于大道之中,乐生畏死,然后執其奇邪者而殺之,孰敢不服?”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张松如说是。吴澄之注,很能说明问题,吴澄说:“‘奇’,不正也。使愚民常有畏死之心,而奇邪為惡者,吾得執而殺之,則人人知畏,孰敢為惡?然虽殺惡人,而人之敢為惡者不止,則是民愚...
《老子》74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损掩“恒且”二字,后句同此;帛书乙本前句同此,后句“有”假作“又”。今前句从乙本,后句从甲本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此二句,通行本作‘常有司殺者殺’,无‘若民恒...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11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诡异乱群,谓之奇也。”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12_苏辙
苏辙云:“民安于政,常乐生畏死。”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8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毕氏《考异》傅奕本作‘民常不畏死’,按下云:‘若使民常畏死’,则此亦当有‘常’字矣。《容斋续笔》卷五卷十两引皆有‘常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乙本首句‘恒且’下衍一‘畏’字,因抄写而误,当删去。……首句帛书‘若民恒且不畏死’,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‘民不畏死’,唯遂州、傅奕等本作‘民常不畏死’。易顺鼎云……。今譣之...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高明说是也。“若”,如果之义,此句为假设句,为下句提问作辅垫,故“若”字不可无。“且”,将,将近,接近。裴学海《古书虚字集释》卷八:“且,犹几也,将也,近也。”王引之《经传...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11_李息斋
李息斋云:“此言世之刑法,不足恃以为治也。民不畏死,吾奈何以死惧之?”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若民恒是死,則而為者”,前句“使民”作“若民”,无“且”字,“是”為“畏”的误写,或“恒是”下捝一“畏”字;后句“而”前衍一“則”字,无“畸”字。《甲本释文》校...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02_邵若愚
邵若愚云:“‘奇’,音碁。夫民贪欲為奇,是故常不畏死,奈何立刑法以死,使民惧之?若使民忘欲而常自畏死,其间而有為奇者,以谓吾得執而殺之,以戒于众,孰敢也?”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若使民’,司马、苏、曹、陈‘民’作‘人’。‘奇’,李如字。”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若使常畏死’,御注、高翻‘使’下有‘人’字,河上、王弼有‘民’字。”水海按:顾欢本河上公注云:“当除己之所残尅,而教人去其利欲之心也。”疑河上公“民”作“人”。敦煌唐...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05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毕氏《考异》傅奕本作‘民常不畏死’,按下云‘若使民常畏死’,則此亦当有‘常’字矣。《容斋续笔》卷五、卷十两引皆有‘常’字。··‘而’皆作‘則’,‘奇’一作‘惡’。”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全损,后句作“奈何以殺愳之也”,“愳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为“惧”,通行本作“惧”,《说文》:“惧,恐也。愳,古文。”《集韵·遇韵》:“惧,古作愳。”《甲本释文》已...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、卷子成疏、易州无‘使’下‘民’字。‘常畏’,范作‘而畏’。卷子、馆本、成疏‘常’上有‘不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苏本作‘民不畏死’章,清源、黄、程本并作‘民常不畏死’。”水海按:苏辙注:“政烦刑重,民无所措手足,则常不畏死,虽以死惧之无益也。”苏辙本经文注文有“常”字。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民常不畏死,如之何其以死惧之’,古本。谓民之争利犯法而常不畏死者,由上之人有为多欲而然也。在上者只当清静无欲而使之自化,如之何更以死罪惧之?”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民不畏死’,高翻‘民’下有‘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5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‘民不畏死’,敦、遂二本‘民’下有‘常’字,景福本无。‘惧之’句末敦一本有‘哉’字,诸本无。”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6_张煦
张煦云:“苏、林、葛无‘常’字,各本‘如之何’作‘奈何’。”水海按:据道藏苏辙本经文及注文皆有“常”字。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无‘常’字。‘如之’作‘柰’。馆本有‘常’字。‘如之何其以死惧之’,各本作‘柰何以死惧之’。”
《老子》73_05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‘不’作‘勿’。”水海按:譣今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皆作“不”。不知毕沅所据何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