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適(zhé)”。“適”,“謫”(zhé)的假借字(上古二字皆为端纽锡部,《集韵》謂“適”为陟革切,《广韵》谓“謫”为陟革切,属同音通假)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...
0389

《老子》41_11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王弼注云:“听之不聞名曰‘希’。‘大音’,‘不可得聞之音也’。”“大音”,或者说“不可得聞之音”,即所谓“超聲”。据《国语·周语》载公元前519年将铸“无射”大钟,单穆公直谏...
0619
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09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河上、王弼无‘於’字,傅奕作‘出於无有,入於无間’。”
0439

《老子》45_01_校笺_03_张煦

张煦云:“林‘缺’作‘’。‘敝’,苏、葛作‘弊’。”
0519
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胃□而不强”,“謂(简作谓)”字假作“胃”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物部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损掩“果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作“是胃果而强”,“謂(简作谓)”...
0309

《老子》03_07_校笺_10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据罗氏影印贞松堂藏《西陲秘籍丛残》校敦煌本,‘敢’下有‘不’字,罗《考异》中失校。强思齐引成玄英疏:‘前既舍有欲得无欲;复恐无欲之人,滞于空见,以无欲為道;而言不敢不為...
0249

《老子》04_04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“兮”,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傅奕本、楼正本等皆作此字,想尔本、景龙碑本、御注本、敦煌甲本、遂州碑本误删此字。武内义雄云“敦本此句作‘湛然常存’”,则武内敦甲本“兮”作...
0529
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歙歙’,许及反。一本作‘惵惵’。河上本作‘惔’。顾云:‘许叶反,危惧貌。’简文云:‘河上公作怵。”
0369

《老子》32_02_校笺_07_张煦

张煦云:“开元、吕、林、苏、葛‘莫能’作‘不敢’。”
0389

《老子》09_02_校笺_13_吴澄

吴澄注云:“‘揣’,捶之也。言捶锥锋者不可以鋭,鋭之则易于挫,而不可長保其鋭矣。”
0379

《老子》54_04_校笺_06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王注:‘修之身,则真;修之家,则有餘;’则王本无‘於’字,‘乃餘’作‘有餘’。当据改正。强本成疏:‘故言有餘··故其德能普;’是成‘乃餘’作‘有餘’,(其)餘‘乃’并...
0559
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18_林希逸

林希逸云:“‘淵’喻道也,‘鱼’喻人也。人之不能外於道,犹魚之不可脱於淵也。”王夫之云:“函道可以自适,抱道可以自存,其如魚之自遂於淵乎!”
0409

《老子》58_05_校笺_03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其无正’,御注作‘正邪’。”
0449
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12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范谓‘而’字王弼同古本,则王本脱‘而’字。王注‘晦以理物则得明’一句,恐系预為下文‘濁以静物’二句作解,未必《老子》经有此一句。盖因此二句经文,纯用比喻,故王弼先加一句...
0549
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06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、苏、林、赵无‘其’字。”水海按:蒋锡昌云:“苏、林、赵‘觀’下有‘其’字。”道藏苏本有“其”,观苏注文,似无“其”字。
0459
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06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成功’,各本作‘功成’。”
0289
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11_武内义雄

武内义雄云:“‘若亨太牢’,王本‘亨’字,陆氏读为‘烹’,河上公读为‘享’。又改‘亨’作‘饗’。现在河上本、王弼本皆作‘享’。《玉烛宝典》三引此文作‘饗’,與陆所引河上本合。盖唯一...
0399

《老子》21_03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芴兮芒兮,中有象兮’,王弼、司马公同古本,别本作‘其中有象’。今從古本。”
0299

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之應’,一作‘知應’。‘應’者,‘應对’之‘應’。‘攘’,音禳,揎袖出臂曰攘。‘扔’字,王弼与古本同。《音辩》云:‘引也,就也,推也。音认,又音仍。’《玉篇》:‘扔’...
0278

《老子》38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,只余末一“德”字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以及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引皆同乙本。
02812

《老子》41_03_校笺_10_严復

严復云:“夫勤而行之者,不独有志也,亦其知之甚真,见之甚明之故。大笑者,见其反也。若存若亡者,知之而未真,见之而未明也。”
0479

《老子》28_06_校笺_12_冯达甫

冯达甫云:“知其雄是内自强,守其雌是外谦下;知其白是心底瞭亮,守其黑是外貌糊涂;知其榮是内心自尊,守其辱是外卑下。是守雌、守黑、守辱,莫非韬光养晦而已。这样,才能足此常德,而歸於樸...
0279

《老子》29_01_校笺_04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而為之’,古本下有‘者’字。‘取’,如《左传》‘取我田畴而伍之’、《史记》‘取高帝约束纷更之’之‘取’。‘為’,治之也。”
0449
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或彊或剉’,严遵、王弼、傅奕、阮籍同古本。‘剉’,寸卧切,折伤也。河上公改‘剉’作‘羸’。今仍从古本。”水海按:王弼本本句不同古本,而作“或强或羸”。范氏之说有误。
0269

《老子》03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全损,后句作“□民不為□”,损掩“使”和“盗”二字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傅奕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杜光庭本...
0319

《老子》49_04_校笺_09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强本成疏及荣注引经文云:‘不善者吾亦善之,得善;’则成、荣并作‘得’。按:‘德’假为‘得’。”
0409

《老子》07_03_校笺_03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《韩诗外传》引‘故《老子》曰:後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’與诸本均同。”
0279

《老子》33_05_校笺_06_宋常星

宋常星云:“随境自适,心不妄贪,謂之知足。人能以澹泊自守,以寡欲自安,身虽贫而志不贫,境虽困而道不困,既无不足,则长富矣。”
0399
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談呵其无味也”,“淡”假作“談(简作谈)”(上古二字皆为定纽谈部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“呵”为帛书本传抄者时译(或口译)“兮”而成,今当还原为“兮”。乙本作“淡...
0499

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08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三章‘不贵難得之貨,使民不為盗’;十九章‘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’;五十三章‘财货有余,是谓盗夸,非道也哉’。皆财貨与盗贼连言,可知财貨為盗贼之起源。‘難得之貨,令人行妨’...
044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