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61_07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過’,古禾反,又古卧反。”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寵為下’,陈碧虚作‘寵為上,辱為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11_高亨
高亨云:“‘祥’,当读为痒,同声系,古通用。《尔雅·释诂》:‘痒,病也。’《诗经·正月》:‘忧以痒’,毛传《桑柔》:‘稼穑卒痒’,郑笺并同。益生者,以五色养目,以五音养耳,以五味养...
《老子》14_10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沕”(mì),潜藏,隐没。《集韵·质韵》:“沕,潜藏也。”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袭九渊之神龙兮,沕深潜以自珍。”裴骃集解引徐广曰:“沕,潜藏也。”司马贞索隐:“张晏曰...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08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企’,《释文》:河上作‘豉’。按‘豉’殆‘跂’字之讹。御注、广明二本亦作‘跂’。广明本此上有‘喘者不久’句。”吴云《二百兰亭斋金石记》校广明本云:“诸本皆无‘喘者不久...
《老子》12_01_校笺_10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人多以见色為明,而鲜能反照于无色之色,可谓盲矣。”
《老子》64_07_校笺_10_高亨
高亨云:“按:‘累’,当读为‘蔂’。土笼也。起於累土,犹言起於蔂土也。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:‘针成幕,蔂成城。事之成敗,必由小生。’高注:‘蔂,土笼也。’字亦作‘虆’。《孟子·滕文公...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意林》卷一、《群书治要》卷三十引《道德经》‘死而不妄者,壽’,并引河上公注(河上公注谓:‘目不妄视,耳不妄听,口不妄言,则无怨恶于天下,故长壽。’),知河上公所见古本...
《老子》16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之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彭耜本无“也”字,作“知常,明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邢玄本、御注三本、遂州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傅奕本等诸唐人本...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08_晁说之
晁说之云:“‘常善救人,故无棄人;常善救物,故无棄物。’独得诸河上公本,而古本无有也,赖傅奕辨之尔。”
《老子》28_10_校笺_08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朴散’各本‘散’下有‘則’字。‘用為官長’,各本‘用’下有‘之則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4_06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五注、达真、黄、邵并作‘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’;叶无‘成’字,馀同。”水海按:彭耜本无“能成其大也”。
《老子》79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如此;帛书乙本作'禾大□,□□□□,□□□為善',第一句'和',假借作'禾'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歌部),'怨'字損掩;第二句'必有餘怨'全損;第三句損'焉可以'三字,《乙本释文》...
《老子》78_02_校笺_08_高亨
高亨云:''其',犹是也,此也,字当读为'斯'。言天下莫柔弱於水,而堅强者莫之能勝,乃理之自然,势所必至,而无以变易也。'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11_严復
严復云:“志士界说,在此。唯强行者为有志,亦唯有志者能强行。德哲噶尔第曰:‘所谓豪杰者,其心中常有一他人所謂断做不到者。’凡此,皆有志者也。”
《老子》78_06_校笺_04_刘师培
刘师培云:'按: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《老子》'受國'上均有'能'字,'不祥'上又有'之'字,当為古本。'水海按: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'能受國之垢,是謂社稷主'。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07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智惠出’,王弼作‘智慧’,或作‘慧知’,非。”水海按:《宋张太守汇刻道德真经集注》本中王弼注出“智惠”二字,浙江书局刻明华亭张之象本王弼注出“智慧”二字,中华民国九年...
《老子》67_02_校笺_04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夫唯不肖,故能大’,帛书乙本如此。甲本作‘夫唯大,故不肖’,‘大’字损掩,依意补。王、傅及今诸通行本俱作:‘夫唯大,故似不肖’,或无‘似’字,同帛书甲本。如按:甲、乙...
《老子》69_02_校笺_03_苏辙
苏辙云:“主,造事者也;客,应敌者也。進者,有意于争者也;退者,无意于争者也。”
《老子》21_07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自今及古,其名不去’,按:范应元同此,各本作‘自古及今’,非是。‘古’、‘去’、‘甫’韵。范谓王弼同古本,则今弼注中两作‘自古及今’,盖后人依别本改经文,并及弼注矣。...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百姓皆曰我自然’,‘曰’字,严遵同古本。··故功成事遂,百姓不知帝力,皆曰我自然,此乃相忘于道德也。”
《老子》06_03_校笺_04_于省吾
于省吾云:“按:旧多读‘勤’如字,洪颐煊读‘用之不勤’之‘勤’为‘廑’,训为弱少。用之弱少,不辞甚矣。‘勤’应读作‘覲’,金文‘勤’、‘覲’并作‘堇’。《宗周钟》‘王肇遹省文武堇彊...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无所不周普,则乃至於同乎天也。与天合德,体道大通,则乃至於穷極虚无也。”
《老子》60_02_校笺_14_高延第
高延第云:“‘莅’,临也。有道之君御天下,上下安于性命之情,不邀福,不稔祸,祈祷事绝,妖祥不兴,故其鬼不神。《庄子》云:‘一心定而王天下,其鬼不祟;’又云:‘阴阳和静,鬼神不扰;’...
《老子》58_07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作“人”是。此“人”为泛指,不仅包括“人君”(指“俗君”),也包括一般“民众”。韩非作“人”是,释之为“众人”则不确;河上公作“人”是,训为“人君”亦不确;至王弼始改“人”...
《老子》58_01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悶悶’,李莫奔切。‘悶悶’,无心宽裕之称。”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13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此言‘唯’與‘訶’,‘美’與‘惡’,皆对立事物,究竟相去不甚远,以明世俗之所谓顺逆、美惡,未必皆可为准式也。”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19_水海
水海按:“龍(寵)之為下也”则为《老子》原文。王弼、傅奕诸本作“寵為下”,则省去句中助词也。本句的意思是宠荣是下等的。“為”,动词,是;“下”,即卑下之义。“龍(寵)、辱”相辅相成...
《老子》16_10_校笺_07_顾欢
顾欢本御注:“知守真常之道,则必竟虚静如容谷,无不含容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06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寂若无所止’,一作‘飄兮似无所止’;一作‘飂兮若无止’;一作‘飂兮若无所止’。”水海按:焦本经文作“寂兮似无所止”,而《考异》校注作“寂若无所止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