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“无味”之“味”作“未”,则為“味”的古字,《说文》云:“未,味也。”帛书乙本作“為无為,□□□□□□”,损掩后两句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《甲本释文》。《文子·...
《老子》66_01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以其善下之’,古本‘下’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2_03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今譣帛书甲、乙本,則有“多則惑”句,與战国中期的《慎子》所引本句合,马叙伦说谬也。帛书甲、乙本作“惑”是。“惑”,惑乱,迷惑。《说文·心部》:“惑,乱也。”《玉篇·心部》:...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22_王淮
王淮云:“‘飄風’以喻暴政之号令天下,宪令法禁是也。‘驟雨’以喻暴政之鞭策百姓,赋税劳役是也。”
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06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:《韩非子·解老》云:‘···凡人之為外物动也,不知其為身之禮也。众人之為禮也,以尊他人也,故时劝时衰。君子以為禮,以為其身。以為其身,故神之為上禮。上禮神则众人贰,...
《老子》73_05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‘不’作‘勿’。”水海按:譣今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皆作“不”。不知毕沅所据何本。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21_水海
水海按:从哲学思想上来说,“閉門”,指關閉心智之門。《德篇》“塞其说,閉其門,冬身不堇”(通行本为第五十二章)。老子认为心智是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而形成的輕躁的欲望,所以老子提...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常善救物,故物无棄物,是謂襲明’,古本。严遵同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42_04_校笺_05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四章‘道冲而用之或不盈’之‘冲’,当作‘盅’,此‘冲’,当从本字。《说文》:‘盅,器虚也;’‘冲,涌摇也。’二谊不同。道之盈虚,譬之以器,故用‘盅’;陰陽精氣,涌摇為...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13_大田晴轩
大田晴轩云:''徹'字诸家或為通,或為明,或為徹法之徹,要皆不悟此一章之言,為何所指,故纷纭谬说,如一閧之市耳。按:徹,剥取也。《豳风·鸱鸮》曰:'徹彼桑土,绸缪牖户';毛传:'徹,剥也...
《老子》02_02_校笺_09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只此皆知两字,其惡其不善,便从此处有之矣。大道之妙,美者贵乎藏,善者贵乎隐。不知美之為美、善之為善,惟独自然,惟独无為。以皆知之美而為美,则暴于外,而未必有公物之实,焉...
《老子》30_04_校笺_08_俞樾
俞樾云:“按:‘敢’字衍文。河上注曰:‘不以果敢取强大之名也;’注中‘不以’二字,即本经文。其‘果敢’字乃释上文‘果’字之义,非此文又有‘果’字也。今作‘不敢以取强’,即涉河上注而...
《老子》31_01_校笺_06_王念孙
王念孙云:“按:‘善’、‘飾’二训,皆於义未安。古所谓兵者,皆指五兵而言,故曰:‘兵者不祥之器。’若自用兵者言之,則但可谓之‘不祥’,而不可谓之‘不祥之器’矣。今按:‘佳’,当作‘...
《老子》04_02_校笺_13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淵,深也。道之为物,淵深而能萬物;不应于物,而物自恃以生,又能供萬物之求,故曰:‘似萬物之宗。’似者,不敢正名其道也。”
《老子》48_02_校笺_09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全句意谓要了解‘道’,就要使自己的具体知识和情欲越来越少,达到清静无為的地步。”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朱谦之说是。又,作“不··與”是也,作“不··也”非也。帛书本作“不···舆”,“舆”则为“與”的同音假借,即为证。古王弼本作“不··邪”,“邪”犹“與”也(见《古书虚字集...
《老子》51_05_校笺_03_林希逸
林希逸云:“道,自然也,无也,凡物皆自无而生。····阴阳之相偶,四时之相因,皆勢也。莫之命者,犹曰莫之为而为也,非有所使然,则为常自然矣。尊贵者,言其超出乎萬物之上也。‘命’,或...
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0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難得之貨,塞人正路,故令人行妨也。”
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終曰號而不发,和之至也”,“冬”作“終”(上古字少,无“終”字,以“四时尽”之“冬”字为“終”字,“終”则为后起字),“日”误写为“曰”;“发”,“当为憂之省,...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人多知慧,而奇物兹起”。帛书甲本作“人”,古棣谓作“民”,则失校矣。甲本出“知”字,王弼注谓“知慧”,傅奕本又直作“知慧”,可知应作“知慧”。“知慧”,涵...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孰能安以動之,徐生’,纂微、苏、曹、陈、程‘以’下有‘久’字;司马‘動’作‘久’。”
《老子》67_01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‘吾’下有‘道’字,《谷神子》无‘皆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4_04_校笺_0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无‘者’字,‘伐’作‘饒’。《文选·奏弹王源文》注引‘自伐’二句,亦无‘者’字。《庄子·山木篇》引‘大成之人’曰:‘自伐者无功。’《论语义疏》三引李充曰:‘自代者无...
《老子》25_0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混成’,混,胡本反。‘先天’,先,悉荐反。”
《老子》41_05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“是以”与“故”义同。但此“是以”或“故”不是因果连词,而是发语词,即用在句首的语气词,裴学海《古书虚字集释》称“发端之词”,并举有书证。帛书乙本、敦煌戊本等有“曰”字,以...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9_吴澄
吴澄注云:“計,計數多寡也。籌策,計算者所用之算,以竹为之。計數者必用籌策,然常人所为尔。有道者观之,则岂謂之善哉?善計者以不計为計,故不用籌策。”
《老子》41_10_校笺_02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‘大方无隅’,《道德指归论》作‘大方不矩’。”马叙伦云:“《说文》曰:‘方,并船也。’此借为‘□’。《说文》曰:‘□,受物之器也。’盖筐之初文。”水海按:应作“大方无隅...
《老子》40_01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张说是。关于“反”,含有两层意思。第一层为“相反”,含有对立面相反相成的意思,即王弼所注:“高以下为基,贵以贱为本,有以无为用,此其反也。”第二层意思为“返”,赵至坚本即直...
《老子》79_04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用两句古谚语,总结本章,又用这两句结束上篇(即《德篇》),意犹深长,用心可谓良苦!
《老子》29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三语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,□器也,非可為者也”,损掩“天下,神”三字,而句首当无“夫”字;帛书乙本同此三语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楼正本、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