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52_08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毋遺身殃”,“遺”不应作“道”。帛书甲本作“道”,因与下句“謂”义相同而传抄者妄改耳。“遺”有两训。一训音為“唯季反”(陆德明说),即今音wèi,义谓“赠”(马叙伦说);二...
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5_沙少海
沙少海云:“马王堆帛书本《老子》甲、乙本,‘客’假作‘格’。”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王乃天’,龙兴观碑次解本作‘生能天’。”
《老子》18_04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國家昏亂,有忠臣’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此句同。范本‘有貞臣焉’引王本‘貞’字同。皆川愿本‘忠臣’作‘忠信’,与上‘孝慈’对文。又‘昏’字,宋刊河上本、赵孟頫本、楼正...
《老子》24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自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馆本、遂州本、(唐)李荣本皆无“者”字,作“自見不明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...
《老子》38_09_校笺_03_张煦
张煦云:“吕、苏、林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1_0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;帛书乙本作“弗笑□□以為道”,损缺“不足”二字,据通行本校补。“弗”,他本以及《艺文类聚》十九所引皆作“不”。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1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御注、英伦、广明、景福诸本均作‘計’;‘籌策’,御注、英伦‘策’作‘筭’。”
《老子》42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天下之所惡,唯孤、寡、不”,“人”作“天下”,“”即“穀”的假借或省写;帛书乙本作“人之所亞,□□寡、不”,“亞”为“恶”的假借,“唯孤”二字损缺,“棠”为“穀...
《老子》08_06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故无尤’,一下有‘矣’字。‘夫’,音符。‘尤’,过也。”
《老子》52_03_校笺_0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復守其母’,景福本作‘復知其母’,盖涉上二‘知’字而误。····邢玄‘没’作‘殁’。又此章所云,即二十五章所谓‘周行而不殆’之旨。‘周行而不殆,可以為天下母’,即此章...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有“之治也”三字,使文句义盛,《老子》原本当有此三字,后人因囿于“《老子》五千文”的俗则,而遂削删《老子》“之治也”三字。又,“為腹而不為目”,意即只求安静温饱,不求纵情于...
《老子》14_1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本。今存各通行本“執(简作执)今”作“執古”。傅奕本“以”前有一“可”字,作“執古之道,可以御今之有”。景龙本“御”作“语”,謂“執古之道,以語今...
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1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邢玄、磻溪、楼正、室町、柰卷、高翻并作‘蔕’。《字林》云:‘蔕、柢音同’,夏竦《古文四声韵》卷四引古《老子》亦作‘蔕’(),范说非。又,‘長生久視’为当时通行语。《...
《老子》41_10_校笺_05_胡健
胡健云:“‘大器’,即二十九章所说的‘天下神器’。‘变化莫测谓之神’,‘神器’即指最神圣贵重的东西,例如‘鼎’。但在老子看来,只有‘道’才当‘大器’而无愧。道‘无为而无不为’,抱一...
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3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一生阴与阳也。阴阳生和、清、浊三气,分为天、地、人也。天、地、人共生萬物也。天施地化,人长养之。”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03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河上本‘或載’作‘或接’。夫接者,连续也。隳,废敗也。连接续谓之成,废敗谓之壤。此明安危不定。故《庄子》云:‘其成也,毁也。’举此‘八法’者不定,以表万物无常,故治国...
《老子》31_06_校笺_06_宋徽宗
宋徽宗注云:“君子貴德而畏刑,故曰‘非君子之器’。禁暴救乱,逼而后动,故‘不得已’。”
《老子》49_06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字当作“得”,“德”为后人以假借更易之。此言“民之信与不信,聖人一律待之以信,而任其自化,则其结果皆得信也。”(蒋锡昌注语)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07_高明
高明云:“‘予善天’,甲本‘天’字捝漏,抄写之误,当据乙本补。今本作‘與善仁’或‘與善人’。
《老子》52_08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叶‘常’作‘裳’。”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去’,羌吕反。”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《道藏》陈碧虚本作‘何謂寵辱’,毕沅謂陈本作‘何謂寵辱若驚’,较《道藏》多‘若驚’二字,不知所据何本?或谛视有误欤?俞樾言陈本与毕沅同,盖即据毕氏而云也。”
《老子》37_03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鎮以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五注、曹、达真、陈、叶、黄、程并‘镇’下有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15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‘窪’,下也。谦卑逊让,退己处下,不與物竞,而故隐行。‘盈’,满也。此一句忘高。‘弊’,辱也。能交鄙恶,弊辱而不贪荣宠,即其德日新。此又忘荣辱也。”
《老子》09_02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揣而鋭之’,古本作‘而税之’。王弼亦作‘税’。‘長保’,(遂州)碑本作‘長寳’。”
《老子》51_06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《说文解字》:‘毒,厚也;’《释名》:‘亭,停也;’据之是亭、成、毒、熟声义皆相近。”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《说文》云:“夷,平也。从大,从弓。东方之人也。”“夷”字训平,但从此字的构造看来,其初义当是东夷人的专称。而“德”,《说文》云“行平易也”。可知帛书《老子》此“夷”为“德...
《老子》60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不相□,□德交歸焉”,前句损掩“夫两”和“傷”三字,后句损掩“故”一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仅损前句一“不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...
《老子》80_05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安其俗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黄‘俗’并作‘居’。‘樂其業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黄‘業’并作‘俗’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