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5_03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“强”,“其丈反”,上古為群母阳部字,音【gǐan】,勉强之义。“為”(wéi),《广韵》谓“薳支切”,上古為匣纽歌部,音【xǐwa】,动词,作之义。《尔雅·释言》:“作,為也。”...
《老子》58_09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‘燿’作‘嬥’。‘燿’,俗作‘耀’。”
《老子》59_02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范见王本及《释文》均作‘復’,当据改正。今本弼注作‘服’,亦误。《道德真经集注》引弼注均作‘復’,可证。顾本成疏:‘用之治身,则治伏魔;试用之治国,则远荒归伏’,是...
《老子》16_03_校笺_11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云云’,河上、王弼本作‘芸芸’,傅、范本作‘凡物’,《庄子·在宥篇》、《文选》江淹《杂拟诗》注引与遂州碑本均作‘云云’。按:作‘云云’是。‘酝’、‘芸’二字亦通。顾野...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劳健、马叙伦、张松如诸家,或改“王”为“全”,或改“王”为“周”,皆以王弼注立说改经文,且对王说理解有误,难免为妄论。高亨则以类比法删去经文要字,甚为不慎。高明之说甚是,今...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夫慈,以陳則正,以守則固’,‘陳’,音陣,军师行伍之列也。古本如此。”
《老子》74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夫伐司殺者殺,是伐大匠斲也”,“代”假为“伐”(上古“代”为职部,“伐”为月部。职部【et】和月部【at】,主要元音相近,韵尾相同,可以旁转,职月合韵。故“代”可以...
《老子》28_02_校笺_06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明太祖本、吴澄本、《永乐大典》本‘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谿’三句,及‘為天下谿,常德不離,復歸於婴兒’三句在‘復歸於无極’句下。按:强本成疏:‘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谿...
《老子》30_03_校笺_11_柳存仁
柳存仁云:“‘善者果而已’,此文字据明太祖《御注》本,全同吴澄。玄宗本《注》、《疏》‘善’字前多一‘故’字。徽宗本作‘故善者果而已矣’。”
《老子》49_03_校笺_01_校堪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后句句末损掩一“之”字,今据诸通行本校补;帛书乙本仅残留前句句首一“善”字,其余全损。其他诸本两“善者”后有“吾”字,作“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”。王雱本、崇宁...
《老子》09_01_校笺_14_吕吉甫
吕吉甫云:“持所以防溢,而盈之则重溢也。如欲勿溢,则如勿盈。故曰:‘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。’”
《老子》10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四字,甲、乙本皆如此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李约本无此四字。其他诸本皆同帛书本。
《老子》34_0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□聲人之能成大也”,损掩“是”之后“以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“聖(今简作圣)”假作“聲(简作声)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乙本同此句,唯“聖(今简作圣)”写作...
《老子》55_02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王注‘赤子无求无欲,不犯众物,故毒蟲之物,无犯於人也’;是王作‘毒蟲’。顾本成疏‘毒蟲,虺蛇类也’;强本荣注‘是以毒蟲不得流其毒’;则成、荣并作‘毒蟲’。‘蜂蠆虺蛇’当...
《老子》55_05_校笺_05_魏稼孙
魏稼孙云:“(景龙)‘而作’,‘而’下原空一格,严臆增‘峻’字,御注泐。”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09_张煦
张煦云:“吕作‘則可以寄天下’、‘則可以託天下’。林、苏、葛作‘則可寄於天下’、‘乃可以託於天下’。赵作‘若可寄天下’、‘若可託天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涣呵其若淩澤”,“兮”字时译為“呵”;乙本同甲本。想尔本“涣”作“散”,无“兮”字,无“其”字,“淩”作“冰”,“冰”后有“將”,“澤”作“汐”,谓“散若冰將汋”...
《老子》58_04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孰知其極”,“其”代禍福相因。“極”,至也。高诱注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“所極一也”,谓“極,至”。王逸注宋玉《九辩》“極明”,谓为“至明”。可知“極”本义为“至”,非为“穷...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本作“情,是謂復命”,“情”为“静”之假(上古二字皆为从纽耕部),“胃”为“謂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物部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乙本作“静,是胃復命”,“胃”为“...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,沕身不怠”,损掩“道乃久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帛书乙本前句作“道乃”,误脱“久”字(高明已校补),后句作“没身不殆”。今前句从《甲本释文》,后句从...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11_张煦
张煦云:“吕等作‘乘乘兮若无所歸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12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王冰《上古天真论》注云:‘老子曰:我獨異於人,而貴求食於母。’王注:‘故曰:我獨欲異於人;’是王本‘獨’下有‘欲’字之证。”
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仍’,各本同此,范作‘扔’。石田羊一郎删句末‘之’字。··‘攘’,借为纕,《说文》曰:‘纕,援臂也。’仍、扔,音义同,《说文》曰:‘扔,捆也;’‘捆,就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《文选·华林园集诗》注引并同此(指傅奕本两‘居’皆作‘處’)。成疏曰:‘岂處禮義之薄耶?’是成亦作‘處’。《文选》注引‘不’上有‘而’字。(胡本无。)张之象、柰卷上作‘...
《老子》39_07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刘师培说是。今从刘说。 又,河上公注:“言地当有高下刚柔,节气五行,不可但欲安静无已时,將恐發泄不為地。”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10_吴云
吴云云:“‘轍’,傅本作‘徹’。”水海按:卢氏抱经《释文考异》:“《说文》无‘轍’字,《庄子》、《战国策》、《史记》皆以‘軼’为‘轍’。按:‘軼’借字,实应用‘徹’。”
《老子》41_13_校笺_03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至道妙本,幽隱窈冥,非形器之所测量,岂名言之能诠辩也。”
《老子》42_07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益”,增也,河上公注谓“夫增高者致崩”,此为证。“損”,减也,《玉篇》云:“损,减少也。”“或”,古通“有”(见《经传释词》)又,“物或损之而益,益之而损”,是老子揭示的...
《老子》79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如此;帛书乙本作'禾大□,□□□□,□□□為善',第一句'和',假借作'禾'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歌部),'怨'字損掩;第二句'必有餘怨'全損;第三句損'焉可以'三字,《乙本释文》...
《老子》29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前句,后句作“吾見其弗□□”,损掩“得已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作“將欲取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得已”,损缺“天下而為之,吾見其弗”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