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8_释德清
释德清云:“此言世人但知有用之用,而不知无用之用也。···以此為譬,譬如天地有形也,人皆知天地有用,而不知用在虚无大道。亦似人之有形,而人皆知人有用,而不知用在虚灵无相之心。是知‘...
《老子》54_02_校笺_06_奚侗
奚侗云:“按:马其昶曰:‘建抱而至于子孫祭祀不輟,犹《中庸》言大德受命,至于宗庙饗之,子孫保之,皆修身之效也。’按‘以’借作‘似’。第四章‘似’借作‘以’,可以互证。似,续也,见《...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5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此数句,帛书甲、乙本最为完足,今据写正。甲、乙本并作‘出言’,乃原文也。他本作‘出口’者,乃由‘言’字缺烂而为‘口’耳。惟帛书‘道之出言也’句,上有‘故’字,下有‘曰’...
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0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難得之貨,塞人正路,故令人行妨也。”
《老子》54_05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“長”(zhǎng),大的,排行第一的,意为受尊崇的。林希逸云:“長,尊也。”或解“長”为“宽广”(张松如译)、“長久”(沙少海译)等,非是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修道於鄉,尊敬...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07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‘用之不足既’,按《说文》‘既,小食也’。上文谓樂、餌可以止過客,而道则异是。樂可聽,餌可視可食,而道则不可視、聽、食也。故云‘視之不足見,聽之不足聞,用之不足既’。旧...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13_冯达甫
冯达甫云:“聲色貨利,是使人迷失本性的根源,人争逐之,则乱由是起。聖人為腹,只求此身得到滋养;不為目,则在于杜绝乱源。”
《老子》54_09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室町、奈卷、高‘然’下均有‘哉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0_陈奇猷
陈奇猷云:“‘固’,当以读‘姑’为是。《说林上》:‘《周书》曰:將欲敗之,必固輔之;將欲取之,必姑與之。’用‘姑’字可证。”尹振环云:“甲、乙本皆作‘古’。《说文》:‘姑,····...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08_张煦
张煦云:“赵作‘何謂辱’,吕、苏作‘何謂寵辱’,葛、林作‘何謂寵辱’。”
《老子》55_03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顾本成疏:‘毒蟲,蛇虺类也;攫鳥,鹰鸇类也;猛獸,兕虎类也;螫,行毒也;搏,击触也’。是成作‘攫鳥猛獸不搏’。马据潘本谓此文当作‘猛獸不攫,鸷鳥不搏’,谊虽可通,然...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06_饶宗颐
饶宗颐云:“‘將奪之’,想尔本无‘欲’字,索洞玄本同各本有‘欲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3_05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臧疏‘謂’作‘為’。”
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終曰號而不发,和之至也”,“冬”作“終”(上古字少,无“終”字,以“四时尽”之“冬”字为“終”字,“終”则为后起字),“日”误写为“曰”;“发”,“当为憂之省,...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19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圣人见造化消息盈虚之运如此,乃知常勝之道是柔弱也。盖物至於壮则老矣。”
《老子》13_09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身為’,為,于伪反。”
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伦》‘水酒见祥。’注:‘祥,妖祥。’《左传·僖公十六年》疏:‘恶事亦称为祥。’《道德真经取善集》引孙登曰:‘生生之厚,动之妖祥。’又引舒王曰:‘此...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08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‘國’当作‘邦’,盖汉初重《老子》,因避高祖讳,故‘邦’字咸改为‘國’也。又《说苑·君道篇》引‘示’作‘借’,盖亦别本。”
《老子》13_11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据上文“貴為身於為天下,若可以託天下矣”,此处当应作“愛以身於為天下,若可以寄天下矣”,帛书本似于“愛以身”后省一“於”字。明世德堂本《庄子》引文和陈景元本即有“於”字。“...
《老子》56_02_校笺_03_古棣
古棣云:“‘塞其兑,閉其門’,五十二章出现过,该章是讲认识论的,这两句是应有之文。此章,参看下文可知也应有这两句,不能一见有两句重出,就断言一定有一处是衍文或错简,而应具体分析。”
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14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若能清静自养,不生嗜欲以乱其心,不多作為以乱其事,自守于无為,因物以成物,随物以立物,萬物安有不化者。”
《老子》14_04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致詰’,‘詰’,起吉反。”
《老子》56_06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不可得而親’,馆本无‘而’字,下三句同。··‘疏’,赵、吴同此。各本作‘踈’。伦按:‘親疏’,疏字当作‘疑’,《说文》曰:‘疑,通也。从爻、从疋,疋亦声。’今通用‘疏...
《老子》37_05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不欲以静’,司马‘不’作‘无’,‘天下將自正’,五注上有四字。”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一者”,傅奕本及《文选·头陀寺碑文》注引有此二字,其他通行本皆无。徐梵澄謂“此二字句甚关重要,帛书佳”。“一”是“其上不謬,其下不物”的主语,不可少。此处的“一”是指“未...
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05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二七○及六二四引并作‘以政治國’。”
《老子》14_09_校笺_07_高亨
高亨云:“作‘无象之象’较胜。无狀之狀,无象之象,句法一律,其证一也。上句既云‘无物’,此不宜又云‘无物’,以致复沓,其证二也。”
《老子》57_03_校笺_13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俞谓下文别为一章,非是。此言吾何以知天下必以无事为治乎?以此下文知之也。”
《老子》14_12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甲、乙本‘執今之道’,今本皆作‘執古之道’,‘今’、‘古’一字之差,则意义迥然有别。按托古御今是儒家的思想。法家重视现实,反对托古。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:‘卫鞅曰:治世不一...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人多知慧,而奇物兹起”。帛书甲本作“人”,古棣谓作“民”,则失校矣。甲本出“知”字,王弼注谓“知慧”,傅奕本又直作“知慧”,可知应作“知慧”。“知慧”,涵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