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5_14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蔽’,必世反。王云:‘覆盖也。’钟‘婢世反’,梁武同也。”
《老子》59_04_校笺_03_王先慎
王先慎云:“‘克’,河上公作‘剋’,下同。”水海按:顾本河上公注云:“克,胜也;積德于已則无不胜也;”又云:“无不克胜,則莫知己德之穷極也。”是知顾本河上公注文本作二“克”字,非作...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本作‘吾以是觀其復’,王弼本作‘吾以觀復’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吾以觀其復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10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意林》、《御览》六五九引作‘深根固蔕’。”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03_张煦
张煦云:“苏作‘是謂復命’。”水海按:蒋锡昌云:“苏作‘静曰復命’。”据苏本经文作“静曰復命”。据苏氏注文:“天之命曰命,以性接物而不知其为我,是以寄之命也。此之謂復命。”知苏作“...
《老子》60_02_校笺_14_高延第
高延第云:“‘莅’,临也。有道之君御天下,上下安于性命之情,不邀福,不稔祸,祈祷事绝,妖祥不兴,故其鬼不神。《庄子》云:‘一心定而王天下,其鬼不祟;’又云:‘阴阳和静,鬼神不扰;’...
《老子》16_09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古本当作“”或“芒”。作“妄”、“忘”者,实皆假“帝”(上古三字皆为明纽阳部)为之尔。周生春、古棣即校为“”,但古棣谓“”为“妄”的古字,则非。西周晚期的《毛公鼎》...
《老子》60_05_校笺_09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‘两’者,谓聖与神也。夫民,國之本,亦神之主。若鬼神傷民,则害國之本;聖人伤民,则匮神之主。今两不相害,故德交歸,岂唯神聖独丰,抑亦兆民咸赖。”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3_张煦
张煦云:“苏、葛、林、赵‘殁’作‘没’。”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06_薛蕙
薛蕙云:“‘天下之牝,牝常以静勝牡’,一无下‘牝’字。‘以静為下’,一无此句,一作‘以其静為之下’。”水海按:楼正本即无下“牝”字,作“常以静勝牡,以静為下”。高明误谓作“牝常以静...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‘親’、‘譽’谊近,故连言之。傅本重‘其次’二字,则将‘親’、‘譽’二字分为道德衰降之二个阶级,似非是。‘其次’,謂世道下降,次于上言者也。此謂其次之世,人君亟亟以...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故大者宜為下’,一无‘故’;一作‘為之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17_04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信不足’,河上、王弼‘足’下有‘焉’字。‘有不信’,王弼‘信’下有‘焉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2_03_校笺_05_奚侗
奚侗云:“各本捝下‘美’字,而断‘美言可以市’为句,‘尊行可以加人’为句,大谬。兹以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、人间训》引订正。二句,盖偶语亦韵语也。‘市’字当训取,《国语·齐语》:‘市贱鬻...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作‘百姓皆謂我自然’。”
《老子》62_06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“進(简作进)”,义指“修進”(成玄英疏)。“此”,即“道”。此句连上三语言:为了教化帛书老子校笺译评278民人,就要位立天子,设置三卿,召致士人,雖然有共传寳璧和四馬而至,...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知”(zhì),后来写作“智”,智慧之谊。《集韵·寘韵》:“智,或作知。”徐灏《说文解字注笺·矢部》:“‘知’,智慧即知识之引申,故古只作‘知’。”《论语·里仁篇》:“里仁...
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02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因成循故,无所造作。不预设备,除烦省事也。深思远虑,味道意也。”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吕等‘知’作‘智’。”
《老子》63_04_校笺_04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二本‘細’作‘小’。”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作‘此三者,為文不足’。各本并作‘此三者,以為文不足’。范谓‘王弼同古本’,则王本亦作‘三者,以為文不足也’。今譣王注曰:‘此三者以為文而未足,故令人有所屬。’则王...
《老子》63_07_校笺_10_严灵峰
严灵峰云:“聖人临深履薄,防微杜渐,早於从事,圖難於其易,故无難事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01_校笺_05_李大防
李大防云:“按‘絶學无憂’句,断不能割归下章。盖‘見素抱樸,少私寡欲,絶學无憂’三句,是承上文‘此三者以為文不足,故令有所屬’句。‘見素抱樸’,承‘绝仁’二句‘少私寡欲’,承‘絶巧...
《老子》64_05_校笺_06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‘為之於未有’,‘為’,修除也。此一句释前‘易持’、‘易謀’两句也。所以易者,明欲心未起之时,修除杜绝,则欲恶不生,故云‘為之於未有’。‘治之於未亂’,此一句释上‘易...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认为,世人所谓“唯”和“訶”即是與非、美與恶(丑)都是相对的,而不是绝对的。这种相对的价值判断,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,也在不断变换。在前代认为是“是”,后代可...
《老子》64_09_校笺_04_河上公
河上公云:“有為於事,废於自然;有為於义,废於仁慈;有為於色,废於精神也。執利遇患,執道全身。坚持不得,推让反还。”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熙熙’与《庄子·马蹄篇》‘含哺而熙’,《列子·杨朱篇》‘熙熙然以俟死’之‘熙’字义同。‘熙熙’即‘嘻嘻’,《书钞》一五引《庄子》‘熙’作‘嘻’,《初学记》九、《事文类...
《老子》64_13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帛书本有“而”字是,乾道本、道藏本《韩非子》正有此字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聖人欲人所不欲。人欲彰显,聖人欲伏光;人欲文饰,聖人欲质朴;人欲於色,聖人欲於德。聖人不眩晃為服,...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1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、彭、寇、宋河上、臧疏并作‘怕’。成疏云:‘怕,寂也。’是成亦作‘怕’。白、张嗣成、二赵、吴、潘及《文选·子虚赋》注引、《长杨赋》注引(胡本《长杨赋》注无)并作‘泊’...
《老子》65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无“民”前“夫”字,损掩一“治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如此,今从乙本。《甲、乙本释文》和高明皆校“知”为“智”。而严遵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皆作“知”,与帛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