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3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唐玄宗注本、唐玄宗疏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陆希声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陈象古本、邵若愚本及其他宋人本和元...
《老子》70_06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左传·襄公三年》:‘被练三千;’疏:‘被,是被覆衣著之名。’此言:是以聖人衣著粗衣,与众混同,懷藏其寳,不以示人也。”
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06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:《韩非子·解老》云:‘···凡人之為外物动也,不知其為身之禮也。众人之為禮也,以尊他人也,故时劝时衰。君子以為禮,以為其身。以為其身,故神之為上禮。上禮神则众人贰,...
《老子》23_0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傅奕本句前有“從事於得者”,两处“德”字作“得”,谓“從事於得者,得者同於得”。顾欢本作“同於德者,德亦得之”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馆本、遂州...
《老子》72_01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大威至矣’,一作‘則大威至’。”又云:“‘民不畏威,則大威至矣’,‘威’、‘畏’古通用。人不畏其所当畏,则大可畏者至矣。下文皆畏其所当畏之事。”
《老子》38_02_校笺_02_河上公
河上公注:“下德···德不及上德,故言下德也。不失德者,其德可见,其功可称也。以有名号及其身,故无德也。”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04_纪昀
纪昀云:“《永乐大典》无‘樂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2_03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夫唯弗猒,是以不猒’,前作‘弗猒’,后作‘不猒’,前后用词不同,谊有区分。今本前后用‘不’字,或同用‘无’字,绝非《老子》原本之旧。朱谦之云:‘……。’朱说...
《老子》38_09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前識者”三字损掩,帛书乙本如此,今从乙本。严遵本“識(简作识)”作“職(简作职)”,无两“也”字,“首”作“始”,谓“前職者,道之華,而愚之始”。陆希声本“識(简...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‘寂’、‘寥’当依《释文》改作‘宗’、‘寞’,以复王本之真,今本盖后人依河上本改之。强本成疏引经文云:‘寂寥;’是成本无二‘兮’字。按:王注:‘寂寥,无形体也。’此...
《老子》73_02_校笺_08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‘此两者’,谓敢与不敢也。‘或利或害’,活身为利,殺身为害。”
《老子》38_1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彼”假作“皮”,乙本“彼”假作“罷(简作罢)”,“彼”、“取”之间有一“而”字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所引、严遵本无“故”字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与诸今本皆同此。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11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‘字’者,表其德,‘名’者定其体。老子云妙本生化,冲用莫穷,寂寥虚静,不可定其形状。先天地生,难以言其氏族。故吾不知其名,但见其大通于物,将欲表其本然之德,故字之曰道...
《老子》73_05_校笺_05_孙鑛
孙鑛云:“‘疏而不失’,‘失’一作‘漏’。”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1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傅、范本,柰卷作‘王侯’,《群书治要》、孙盛《老子疑问反讯》、《晋书·裴楷传》、《书抄》一四九引并作‘貞’,严遵、河上、顾欢··《玉篇》‘一’字下引均作‘正’,遂州本作...
《老子》25_08_校笺_09_严灵峰
严灵峰云:“下文‘而王其居一焉’,《庄子·秋水篇》:‘号物之数谓之万,人处一焉。’则此《老子》‘王’字,疑亦当作‘人’。《尚书·泰誓》:‘惟人万物之灵。’《孝经》云:‘天地之性人為...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吾岂執而殺之,孰敢’,司马‘孰’上有‘夫’字,下有‘也’字。纂微、司马、苏、五注、曹、陈、达真、叶、清源、黄、程、邵‘豈’并作‘得’。”
《老子》39_07_校笺_08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地得道用,而致寧静,当须忘其寧静,若矜用其寧,將恐至于發泄不成形也。”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12_詹剑峰
詹剑峰云:“老子之‘道’即自然,所以老子哲学是属于唯物主义的。王充在《自然篇》中说:‘天道自然。’刘安在《原道训》中说:‘因天地之自然,则六合不足均也’,‘万物固以自然。’《老子》...
《老子》74_05_校笺_14_高明
高明云:“《老子》特别警告人君:‘夫代司殺者殺,是代大匠斵也。夫代大匠斵者,則希不傷其手矣。’‘司’即前文‘有司’,皆指主管刑律之机关。民有犯罪以律当死者,則由有司以法執办,人君守...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13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貴’、‘高’之文,非后人据王注增改,帛书已作‘贵以高’,如果说这是踵讹袭谬,义理不通,则由来久矣。”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16_明太祖
明太祖云:“持身之道如是,凡君子举事,必先以身為重,然后度所行之事,可全身立名者,方乃施之。所以下‘重、静、輕、躁’四字,乃云不欲胡為輕发,亦不许犹豫也。終日行者,行道心也;不離輜...
《老子》75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第一句和第三句的“輕(今简作轻)”省借作“巠”(《说文·车部》:“輕……巠声。”),第一句句末无“也”字,第二句“其”作“亓”,其他文字同;帛书乙本同此,惟“其”作...
《老子》39_13_校笺_09_张煦
张煦云:“林、葛、赵‘謂’作‘稱’。文津‘穀’作‘轂’。”
《老子》26_04_校笺_15_高明
高明云:“甲、乙本‘萬乘之王’,今本皆作‘萬乘之主’。‘王’与‘主’二字涵义不同。但是,此当从甲、乙本作‘王’字为是,今本作‘主’字者,乃由后人误改。兹举三证如下:其一,战国时代文...
《老子》76_01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人生之’,众本作‘人之生也’,高翻作‘民之生也’。‘其死’,各本作‘其死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故不欲□□若玉,硌□□□”,“不欲”后损掩“禄禄”二字,“硌”后损掩“硌若石”三字。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硌(luò),左旁残,仅存上划,据乙本释。”帛书...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1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范、经幢同此(有‘者’),各本无‘者’,下同。‘徹’字,陆同此,各本作‘轍’。‘迹’字,陆、寇及《意林》引、《文选·闲居赋》注引作‘跡’,各本及《文选·酒德颂》注引...
《老子》76_03_校笺_09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前明有识,此举无情者,以气聚散为荣枯,有识者,以道存亡为生死。草木生則柔脆,死則堅强,則知人之为堅强之行者,是入死之徒。为柔弱之行者,是出生之类。”
《老子》41_03_校笺_09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下士识不及理,聞道不信,谓为虚诞,则嗤笑之,亦犹章甫致贱于越人,和璞见遗于楚国,故庄子云:‘曲士不可以语于道矣。’至道幽玄,深不可识,明而若昧,理反常情,下士蒙愚,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