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03_08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作“治”則是。又,朱谦之云:“按:不敢、不為,即不治治之。《论衡·自然篇》曰:‘蘧伯玉治卫,子贡使人问之:何以治卫?对曰:以不治治之。夫不治之治,无為之道也。’谊即本此。盖...
《老子》31_04_校笺_09_高亨
高亨云:“按《逸周书·武顺篇》:‘吉禮左还,顺天以立本。武禮右还,顺地以利兵。’《诗经·裳裳者华》:‘左之左之,君子宜之。右之右之,君子有之。’毛传:‘左阳道,朝祀之事。右阴道,喪...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1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强本成疏:‘抱一能无離’,是成无‘乎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1_06_校笺_08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木(車)、埴、壁所以成三者,而皆以‘无’為用也。言‘无’者,有之所以為利,皆赖无以為用也。”
《老子》54_04_校笺_05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《诗序正义》曰:‘《老子》云:修之家,其德乃余···。’无‘於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陈碧虚云:‘王弼本作故貴以身為天下者,則可以託天下矣;愛以身為天下者,則可以寄天下矣。’陶氏据王注,谓王本上句作‘託’,下句作‘寄’,正与相合。是陈见王本,与傅、范...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不曒’,曒,古晓反。明式云:‘胡老反。’”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人多伎巧’,司马、五注、达真、叶‘人’并作‘民’。五注、达真‘伎’作‘利’。”
《老子》58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其正察察,其邦夬央”,“正”为“政”之假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为“政”;“央”为“狭(kuài)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见纽月部)或省写,《甲本释文》校为“缺”,许抗生...
《老子》20_17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有已’,各本作‘有以’。‘我獨頑’,河上、王弼‘我’上有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1_03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吴澄本作“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;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”。则与俞说合。然譣之帛书甲、乙本,经文语序则与王弼本等同,可证王弼本等本语序不误。
《老子》21_07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自今及古’,严遵、王弼同古本;一作‘自古及今’。”
《老子》22_04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慎子·外篇》引,惟无‘是以’二字,與傅奕同。”
《老子》38_09_校笺_12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不知强知曰‘前識’,识在知前也。言此前識之人,于修道行中,甚为華伪,既非大智慧源,乃是愚癡之始也。”
《老子》25_09_校笺_06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五九引无‘而王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75_03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生生”:前“生”当為动词,后“生”当為名词;“生生”其义為“养生”(或“营生”)与“求生”义近。吴澄注即谓“生生之厚,求生之心太重也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及《马融传》注引皆...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10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《韩非子·喻老》曰:‘邦者,人君之輜重也。··主父萬乘之主,而以身輕於天下。无势之谓輕,离位之谓躁,是以生幽而死。故曰:輕則失臣,躁則失君。主父之谓也。’据《韩非子》...
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损掩;帛书乙本损缺“萬物”二字,今据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等本校补。
《老子》01_06_校笺_03_李约
李约云:“‘常有欲,以觀其傲`,‘儌’,边也。”
《老子》49_01_校笺_07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恒无心’,河、傅、王、范以及唐宋以来诸今本,大都误作‘无常心’,因在‘常心’二字上大做文章。焦竑《老子翼》说:‘无常心,心无所主也。’高亨《正诂》说:‘常心者,固有之...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河上注:‘万物歸往而不伤害,则国安家宁而致太平矣;’是河上以‘太平’释‘平太’,非所据之本作‘太平’也。按:六十六章‘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,处前而民不害’,是此文‘不害...
《老子》15_10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作‘曠若谷’,无‘兮其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07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亨’,王本作‘烹’,与景福本同。《释文》出‘烹’字,注:‘不当加火’,则王本原作‘亨’,今改正。景龙本、敦煌本均作‘亨’。又‘鮮’,敦煌辛本作‘腥’,注河上作‘鮮’。...
《老子》64_06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合抱”,两臂围拢,形容树的粗大。“毫”,《说文》作“”,隶作“豪”。《说文》云:“,豕,鬣如笔管者。出南郡。从希,高声。豪,籀文从豕。”《玉篇》云:“豪,亦作‘豪’。‘豪...
《老子》20_07_校笺_07_俞樾
俞樾云:“按:‘如春登臺’與十五章‘若冬涉川’一律,河上公本作‘如登春臺’,非是。然其注曰:‘春阴阳交通···登臺观之··’是亦未尝以‘春臺’连文,其所据本,亦必作‘春登臺’,今传...
《老子》65_03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王弼、高翻作‘故以’。”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01_校勘
二此句,帛书甲本“全”作“金”,“正”作“定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乙本前句同,后句“枉”假作“汪”(上古二字皆为影纽阳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...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1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罗卷、柰卷及《治要》引‘天’下无‘之’字。罗卷‘不言’下脱‘而善’二字。馆本、卷子成疏‘默然’作‘不言’,六朝残卷、白云蟾作‘坦’,各本作‘繟’,潘作‘綽’。罗卷‘默然...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02_李约
李约云:“‘人法地地,法天天,法道道,法自然。’地体静载而生物,法之者令与地同,同地,故云‘地地’也。天德广覆而无私,法之者令与天同,同天,故云‘天天’也。道性忘功,法之者令与道同...
《老子》77_02_校笺_07_宋徽宗
宋徽宗注:“道无益損,物有盈虚,注焉而不满,酌焉而不竭者,聖人之所保也。降而在物,則天地盈虚,与时消息,而况於人乎?天之道以中為至,故高者抑之,不至於有餘;下者舉之,不至於不足。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