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4_07_校笺_08_高明
高明云:“‘忽’、‘昧’二字古音亦通。‘忽’字从勿得声,与‘昧’字同為明纽物部字,乃以声叠韵,音同互假。今本用本字,帛书用借字,当从今本。”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‘以其无争于万物也,故莫敢與之争。’即本此章而言。王念孙云:‘莫敢本作莫能,此后人依《文子·道原篇》改之也。唯不與万物争,故莫能與之争,所谓柔弱胜刚强...
《老子》50_07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兕虎”为是也。下文两言“兕无所揣其角,虎无所措其爪”,亦先言“兕”而后言“虎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何草不黄》云:“匪兕匪虎,率彼旷野。”亦先言“兕”而后言“虎”。王...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12_韩非子
《韩非子·解老》云:“聪明睿智,天也;动静思虑,人也。人也者,乘于天明以视,寄于天聪以听,托于天智以思虑。故视强则目不明,听甚则耳不聪,思虑过度则智识乱。目不明则不能决黑白之分,耳...
《老子》80_02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开元‘民’作‘人’。”水海按:唐玄宗疏云:“化归淳朴,故不烦苛。人怀其生,所以重死。敦本乐业,无所外求,各安其居,故不遠迁移也。”唐玄宗疏本“民”作“人”。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09_魏稼孙
魏稼孙云:“此幢存字无几,中惟‘喘者不文’句(按‘文’字为‘久’字之误),为今世所传版本及他石刻所无。易州‘李者’,‘李’,原刻偏右,疑是‘’字失刻左半。严作‘牵’,谓当是‘夅’,...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09_毕沅
毕沅云:“陆希声作‘儽儽兮若不足似无所歸’。”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07_徐梵澄
徐梵澄云:“‘夫唯····’句,据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人物志·释争篇》皆作‘故天下莫能與之争’,多‘天下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41_14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臧疏、宋河上、柰卷、赵、张之象、磻溪‘惟’并作‘唯’。范‘成’上有‘善’字。譣弼注曰:‘故曰善貸故曰善成。’则王作‘善成’。《宋书》谢灵运《山居赋》自注及《类聚》六...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12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柔弱勝剛强’,按:此句景龙碑本作‘柔勝剛,弱勝强’;傅奕本作‘柔之勝剛,弱之勝强`;分为二句,非。帛书甲本作‘友弱勝强’,是误‘柔’为‘友’,又奪‘剛’字也。乙本作‘...
《老子》50_10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罗卷‘爪’作‘狐’,误。碑本‘措’作‘揩’,亦误。‘揩’乃‘措’之误字。”又云:“‘措’、‘錯’古通。‘措’,安也。无所措其抓,即无所安其抓也。‘爪’罗卷作‘狐’,乃‘...
《老子》13_05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驚’借为‘警’,《易》‘震驚百里。’郑注:‘驚之言警戒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32_02_校笺_18_叶秀山
叶秀山云:“太大的东西看不清,太小的东西也看不清,都是‘恍恍惚惚’。‘道’就其‘小’、‘精’、‘微’而言,很像古希腊早期理解的‘灵魂’(Φuxy)。这个‘Φuxy’原初是指人的‘(呼吸)...
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2_薛蕙
薛蕙云:“‘天下之物生於有’,‘之’一作‘萬’。”
《老子》46_01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应无“車”字,帛书《老子》甲本即无此字。《文选·张景阳七命》注引王弼曰:“天下有道,修于内而已,故却走馬以糞田。”则亦无“車”字。《汉书·西域传》颜师古注:“《老子·德经》...
《老子》30_02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罗卷、易州、臧疏无‘焉’字。《类聚》八十九、《文选·关中诗》注引并同此(‘焉’)。”
《老子》49_02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聖人无常心,以百姓之心為心’,古本有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08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由其貴言’,御注‘由’作‘猶’,河上公作‘猶兮’,王弼作‘悠兮’。”
《老子》51_01_校笺_05_高亨
高亨云:“按:‘物形之,勢成之’二句,义不可通,文必有误。疑此四句当作‘物,道生之,形之;德畜之,成之’。盖转写‘物’字窜入下文,‘形之’二字亦窜入下文,读者以意增‘勢’字耳。‘物...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吕、苏‘處’作‘居’。”
《老子》22_11_校笺_07_冯达甫
冯达甫云:“‘誠,全而歸之。’‘誠’字顿。它在回护前文‘聖人執一為天下牧’句,并明结全章主旨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‘誠者,天之道也;誠之者,人之道也。’朱注:‘誠者,真实无妄之謂,天理...
《老子》46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前句作“无道”,无“天下”二字,后句同此。今从甲本。罗卷本“戎”误作“我”,谓“天下无道,我馬生於郊”。传世诸本同此二句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句尾有“矣”字,...
《老子》04_01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或不盈’,苏‘或’下有‘似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斯不見賢’,各本作‘其不欲見賢’,高翻句末有‘邪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7_04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持而寳之’,御注作‘保而持之’,高翿同。”
《老子》77_08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成功”,敦煌庚本、敦煌辛本、馆本、卷子成疏等正同此,《老子》原本当如此二字。此二句与第二章文字有异,当為原文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聖人為德施惠,不恃望其报也。功...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朱谦之说甚是。譣北京图书馆藏敦煌写本残卷等本无“天下”二字,正作“莫能與之争”,與帛书本合。今本作“故天下莫能與之争”者,則為后人据第六十六章文而衍增“天下”二字,当据帛书...
《老子》16_10_校笺_02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‘知常’下诸本无‘曰’字,旧钞河上本(天文钞本)、广明幢并有。依注义,王本亦有‘曰’字也。”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劳健、马叙伦、张松如诸家,或改“王”为“全”,或改“王”为“周”,皆以王弼注立说改经文,且对王说理解有误,难免为妄论。高亨则以类比法删去经文要字,甚为不慎。高明之说甚是,今...
《老子》62_04_校笺_0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‘何’作‘奚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