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05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直’,古本、龙兴观碑次解本并作‘正’。”
0479
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4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馆本作‘笇’。《论语·八佾篇》集解:‘多笇饮少笇,《释文》:笇,籌也。’朱骏声曰:‘筭长六寸计历數者,从竹从弄,会意,言常弄乃不误也。字亦作笇。’”帛书《乙本释文》校注...
03412

《老子》64_06_校笺_07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‘衰’,各本作‘抱’。‘豪’,馆本、六朝残卷、范、彭、罗卷、柰卷同此。各本及《类聚》八八、《文选·励志诗》注、《刘先生夫人墓志》注引作‘毫’。”
02811

《老子》14_05_校笺_11_帛书老子乙本释文

《帛书老子乙本释文》校注:“‘裙’,甲本作‘園(hǔn)’,通行本作‘混’。‘裙’,疑即‘緄(kǔn)’字,《战国策·宋策》‘束组三百緄’,注‘十首為一緄’。在此读為‘掍(hǔn)’,同...
05213

《老子》23_08_校笺_06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王弼无三‘樂’字。”水海按:王弼有“樂”字,严氏失校。
0438
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03_王纯甫

王纯甫云:“‘貴大患若身’,当云‘貴身若大患’;倒而言之,文之奇也,古语多类如此者。”
04214

《老子》54_04_校笺_07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馆本‘乃餘’作‘有餘’,宋河上、柰卷、易州‘乃餘’作‘有餘’,罗卷作‘能有餘’。譣河上注曰:‘其德如是,乃有餘庆;’是河上‘有餘’上有‘乃’字。伦谓作‘乃有餘’是。”
04214
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14_任继愈

任继愈云:“老子的哲学,无论在世界观方面或在辩证法方面都具有这种素樸的、直观的特点。‘道’,《老子》的书中也是用直观来说明自然现象的普遍联系的。老子对世界的本源,说‘无以名之,字之...
04011

《老子》08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“如”作“治”,当为“似”的音假(上古二字皆为之部),《甲本释文》即校为“似”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刘惟永本“上”作“其”,“如”作“若”,谓“其善若水”。其他诸...
04413

《老子》10_05_校笺_03_成玄英

成玄英云:“‘天門’,河上公本作‘天地’。”水海按:譣河上公注云:“‘天門’谓北极紫微宫,‘開闔’谓终始五际也。治身,天門谓鼻孔,開谓喘息,闔谓呼吸也。”则河上公本亦作“天門”。作...
0428

《老子》77_06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孰能損有餘而奉不足於天下者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叶、程并作‘孰能以有餘奉天下’。”
0285

《老子》71_01_校笺_05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上’,古本作‘尚矣’。”
05111
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05_薛蕙

薛蕙云:“‘我亦教之’,一作‘亦我教之’,一作‘亦我義教之’。”
0479
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18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景龙碑本‘隳’乃‘隳’之别构。又俞说谓‘載’、‘隳’相对,武内说谓‘培’、‘隳’相对,于说谓‘捷’、‘墮’相对,三说各有所明,谊皆可通,以于说為勝。”
03112

《老子》67_09_校笺_04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舍其慈,且勇’,一无‘其’,下二句同。”
05411

《老子》30_02_校笺_06_纪昀

纪昀云:“《永乐大典》‘焉’作‘也’。”
05015

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13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作‘偷’是也。《说文》:‘媮,巧黠也,从女俞声,字亦作偷。’朱骏声曰:‘媮,假借为愉,《汉书·食货志》:民媮甘食好衣;《路温舒传》:媮为一切;注:苟且也。《礼记·表记》...
03715

《老子》44_01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“名”,指名誉。“身”,身体,可引申为生命。“貨(简作货)”,财貨。“多”,训为“重”,可引申为贵重、宝贵、珍贵等义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:名声與生命哪个更亲近?生命與财货哪个...
04011

《老子》38_05_校笺_04_韩非子

《韩非子·解老》云:“義者,君臣上下之事,父子贵贱之差也,知交朋友之接也,亲疏内外之分也。臣事君,宜;下怀上,宜;子事父,宜;贱敬贵,宜;知交朋友之相助也,宜;亲者内而疏者外,宜。...
0579

《老子》04_04_校笺_10_吴澄

吴澄注云:“‘湛’,澄寂之意。道之体虚,故其存于此也。‘似或存’,而非实有一物存于此也。此一句言道之体虚也。”
05511

《老子》74_06_校笺_08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《御览·人事部》无‘夫’、‘者’、‘矣’三字。强本成疏引经文云:‘夫代大匠斲,希有不傷其手’,是成无‘者’、‘矣’二字。又荣注引经文云:‘夫代大匠斲,希不傷其手’,是荣...
0458

《老子》28_04_校笺_10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此三者(指‘知其雄,守其雌’、‘知其白,守其黑’和‘知其榮,守其辱’),言常反终(反其本),后乃德全其所处也。反者,道之动也。功不可取,常处其母也。”
0416

《老子》50_10_校笺_05_武内义雄
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二本‘措’作‘錯’,《释文》本同。”按:《释文》云:“‘錯’,七路反。”
03410
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7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善數”,正与严遵、王弼、傅奕等古本合。“數”,計算。《说文》:“數,計也。”因“數”与“計”义同,故河上公等本作“計”,但《老子》故本作“數”。又,帛书甲本...
03315

《老子》16_03_校笺_02_唐玄宗

唐玄宗注云:“所以知萬物歸復常在於静者,为物华叶芸芸,生性皆復歸於其根本,故有作‘云云”者,动作也。言夫物云云动作者,及其歸復皆在根本尔。华叶云云者,生性歸根则静止矣。”
01067
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03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窪’,李:乌瓜切,埳也。地窪則水满,喻谦德常盈。”
0536
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10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(蒋锡昌)此义甚迂折,不切情理。这里的‘有’、‘无’,乃是接续上文言之,当属同谊。二‘之’字,于此可视作语中助词,无义;作代词,难通:‘有此三者以為利,无此三者以為用’...
04215
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08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敦煌本与此石(景龙碑)同(作‘知’)。”
03015

《老子》31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夫兵者,不祥之器□”,句末“也”字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傅奕本、白文本“兵”作“美兵”,无“也”字,谓“夫美兵者,不祥之器”。道藏河上公本...
05612
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7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《文子》引‘絶學无憂’在‘絶聖棄智’之上,疑古本如是,盖与三‘絶’字意义相同。今在‘唯之与阿’句上,则意似不属矣。或谓‘绝聖棄智’以下,皆以两句足义,此止一句,恐非。不...
031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