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11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爱民治國,能无以知乎’,谓‘抱一’、‘專氣’、‘滌除’等事,既以修身明心,可推充此道以及人物,即愛民治國之本也。循自然之理,以应事物,莫不有当行之路,则何以智為?愛民...
0296

《老子》67_05_校笺_08_宋常星

宋常星云:“太上之慈,视天下如一家,视万民如一身,天下共入于陶成之内,万物咸遂其生成之泽,是慈之量也。太上之儉,以无為而节天下之有為,以无欲而化天下之有欲,天下归于儉,则奢侈之风不...
0247
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11_唐玄宗

唐玄宗注云:“无爲,则清静,故人自化。好静,则得性,故人自正。”
0277

《老子》37_05_校笺_07_劳健

劳健云:“‘定’字本从‘正’,义得互通。《说文》引古文‘正’作‘正’,夏竦《古文四声韵》‘定’字引汉简又作‘主’,形并近同。”
0597

《老子》28_11_校笺_10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‘不’,当据《释文》改作‘無’。按:《说文》:‘制,裁也。’裁之本谊,训為制衣。此指聖人统治天下以制百物而言。故‘大制’犹云大治,‘無割’犹云無治。盖無治,则可以使樸散...
01017

《老子》25_07_校笺_02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遠曰返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反’。”
04913

《老子》62_05_校笺_06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馆本‘拱’作‘供’,下有‘之’字。《文选》谢玄晖《鼓吹曲》注引‘駟馬高蓋’,疑误记,增‘高蓋’二字。”
04911

《老子》13_11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愛以身為天下,若可託天下’,纂微‘若可託天下’作‘則可以寄天下’。司马‘寄天下’添‘矣’字。程‘若可’下有‘以’字。”
04910

《老子》11_03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挻埴以為器’,古本。‘挻’,尸连切,和也。‘埴’,《说文》云‘黏土也’。谓挻和黏土以為器也。”
03112
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各本‘靖’作‘静’。臧疏、张之象作‘是謂復命’。检弼注曰:‘歸根则静,故曰静;静則復命,故曰復命也。’则王亦同此(‘静曰復命’),今本殆后人依他本改之也。”
04510

《老子》70_03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主’,范同此,各本作‘君’。成疏曰:‘君,天子也。’臧疏引顾欢曰:‘君,主也。’是顾、成亦作‘君’。臧疏引蔡子晃曰:‘事以无事为主。’则蔡作‘主’。”
0425

《老子》75_04_校笺_07_罗远贤

罗远贤云:“《治要》引有‘也’字。”
02912
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18_苏辙

苏辙云:“聖人动必循理,理之所在,或直或曲,要于通而已。通故與物不忤,不忤故全也。直而非理,則非直也。循理虽枉,而天下之至直也。”
05213

《老子》43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语,帛书甲本作“不□□教,无為之益”,损掩“言之”二字,今据王弼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校补;帛书乙本只残留语首一“不”字,余尽损掩。其他诸本并同此两语句。
03413
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10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:‘貴以身為天下,焉可以託天下。愛以身為天下,焉可以寄天下矣。’···本文‘可以託···’、‘可以寄···”,河上本有‘於’字者,疑亦校者以《庄子...
02813
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17_水海

水海按:张松如驳刘师培、易顺鼎所持“‘出於’误入注文说”,很是有力;但是谓“‘无有’者无形之道也,‘无間’者有形之物也”,也似牵强。老子在这里使用的“无有”的概念,不同於“无名”和...
0465

《老子》67_04_校笺_08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持而寳之’,范、潘、宋河上、易州、罗卷同此;然河上注曰:‘抱持而保倚’,是河上作‘持而保之’。磻溪、寇、白、张嗣成、二赵作‘保而持之’,彭、吴、馆本、卷子成疏、臧疏作...
0276

《老子》52_08_校笺_05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五九引作‘是謂襲常’。”
0499

《老子》58_04_校笺_03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‘禍’、‘福’更相生,谁能知其穷極时也。”
02310

《老子》57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前句“奇”,帛书甲、乙本皆假借为“畸”,《甲、乙本释文》皆校改为“奇”,今从《甲、乙本释文》本;后句,甲、乙本皆同。御注本“奇”作“其”,谓“以其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”。严遵...
0417

《老子》58_02_校笺_03_魏源

魏源云:“‘其民缺缺’,一本‘缺缺’作‘觖觖’。此并从《淮南子》及王弼。”
02715

《老子》64_07_校笺_10_高亨

高亨云:“按:‘累’,当读为‘蔂’。土笼也。起於累土,犹言起於蔂土也。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:‘针成幕,蔂成城。事之成敗,必由小生。’高注:‘蔂,土笼也。’字亦作‘虆’。《孟子·滕文公...
04612

《老子》80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觌邦相璧,鷄狗之聲相聞”,前句“鄰”借作“”,“望”误作“整”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甲本中‘璧’字,或以为‘望’,或以为‘堅’。按‘望’上当从‘’,‘堅’下当...
0539
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12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王冰《上古天真论》注云:‘老子曰:我獨異於人,而貴求食於母。’王注:‘故曰:我獨欲異於人;’是王本‘獨’下有‘欲’字之证。”
0388

《老子》39_08_校笺_03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八八二引‘以’作‘依’。”
03110

《老子》43_01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《淮南子》无上‘之’字。”
04913

《老子》05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。今从帛书本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聞’,乙本同,通行本多作‘言’。《老子想尔注》本亦作‘聞’。”按:索洞玄本、遂州本及《文子·道原篇》引亦作“聞”,与...
05313
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4_淮南子
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云:“道曰规始于一,一而不生,故分而为阴阳,阴阳合而萬物生。”
03914

《老子》17_04_校笺_12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‘信不足,焉有不信焉’,金时雍本‘有’作‘猶’。王念孙说是。下‘焉’字当删。按:上以仁义为治,以刑法为威,以巧诈为事,此皆由大道衰降,君信不足,而后出此。故曰:‘信不足...
03013

《老子》79_04_校笺_06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'唯天道平施,而與善不欺,故司契清静者,天福其善,则吉无不利。立法残伤者,天降以殃,则孳不可逭,岂非皇天无親,唯德是辅者乎?'
028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