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10_饶宗颐

饶宗颐云:“‘安平大樂’,《想尔》‘樂’字连上读,玄本‘大’作‘太’,断句,‘樂’字连下读。”
0426
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11_陈鼓应

陈鼓应云:“‘有’给人便利,‘无’发挥了它的作用。依王弼的注是:‘有’所带给人的便利,只當它和‘无’相配合时才显示出它的用处来(‘有之所以為利,皆赖无以為用也’)。”
03915

《老子》54_02_校笺_09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王本‘子孫以祭祀不輟’,帛书甲、乙本并作‘不絶’,与《韩非子·解老》合,今据改正。而《韩非子·喻老》所引,又作‘不輟’,二字义通,盖可并行。”
0538
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淡’,徒暂反、徒览反。”
06012

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09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‘難得之貨,令人行妨’,马其昶云:‘行妨,妨农事也。’以此可见老子为华夏重农学派之元祖。”
03411

《老子》54_06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邦’字,《韩非子》与古本同,一作‘國’。”
04810
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10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‘既’,尽也。人就食为即,食毕返身而走为既。··七十章:‘吾言甚易知也,甚易行也,而天下莫之能知也,莫之能行也。’正因为道言无味,所以天下莫能知、莫能行。可是如果真要运...
03213
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去’,羌吕反。”
03511

《老子》55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之厚□,比於赤子”,前句句首损掩“含德”二字,句末损掩“者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帛书乙本同此二句。今从乙本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皆同前句。司马光本同此二句。...
0549
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3_吴澄

吴澄云:“‘歙’,阖也;張,開也。《老子》谓‘反者道之动’,又谓‘玄德深矣遠矣,與物反矣’,故其所为,大概欲與人之所见相反,而使人不可测知。故借此八者相反之四事设譬,而归宿在下文‘...
04011
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11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《道藏》陈碧虚本作‘何謂寵辱’,毕沅謂陈本作‘何謂寵辱若驚’,较《道藏》多‘若驚’二字,不知所据何本?或谛视有误欤?俞樾言陈本与毕沅同,盖即据毕氏而云也。”
03515

《老子》55_03_校笺_12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赤子无求无欲,不犯众物,故毒螫之物无犯於人也。含德之厚者,不犯於物,故无物以损其全也。”
02815
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09_高明

高明云:“第四句帛书甲、乙本‘將欲奪之,必固(当为‘古’,为‘姑’之假)予之’,今本‘予’字作‘與’。虽‘與’、‘予’二字义同,兹因前文假‘與’字为‘舉’,此当从帛书作‘予’字为是...
0519

《老子》13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何胃貴大梡若身”,“謂”假為“胃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乙本作“何胃貴大患若身”,“謂”假作“胃”,“梡”作“患”。今从甲本。遂州本“謂”作“爲(简作为)”,“梡...
02715

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號’,平声。‘嗌’,音益,咽也。‘嗄’,所讶切,声破也。”
0509
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22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能歙之張之,弱之强之,去之舉之(应从帛书本为‘與之`),奪之與之(应从帛书本作‘予之’)者,无形而柔弱者也。为其所歙所張,所弱所强,所去所舉,所奪所予者,有形而剛强者也...
0407

《老子》13_09_校笺_05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故貴以身為天下者’,古本。一本作‘故貴以身為天下’。”
03310

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河上公注为“日祥”(日以长大)、成玄英疏为“多祥”(多贪世利)皆为误解。李道纯不解“祥”义,以“不祥”改训“祥”,更是误甚。他如:训“祥”为“妖祥”、“眚祥”、“祥痒”、“...
0465
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11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按: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作‘邦之利器’,《六微》引‘邦’作‘國’。‘國’字是也。《庄子·胠箧篇》、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荀子·正名篇》杨倞注等均引作‘國’。据此知宜作‘國...
03213

《老子》14_01_校笺_01_校勘

两句,帛书甲本“微”作“聳”,為“微”的异体(银雀山汉墓竹简《孙膑兵法·威王问》和《北海相景君铭》、《赵宽碑》皆有此字,竹简《孙膑兵法·威王问》摹写本释文即把“聳”写作“微”),《...
0338

《老子》56_03_校笺_02_许抗生

许抗生云:“‘塵’,甲本作‘整’,乙本作‘星’,傅奕本、通行本皆作‘塵’。‘整’、‘星’皆应读作‘塵’。”
03712

《老子》37_03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鎮以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五注、曹、达真、陈、叶、黄、程并‘镇’下有‘之’字。”
03415

《老子》14_04_校笺_05_高明

高明云:“帛书‘計’字乃‘詰’之借字。经文当从今本作‘三者不可致詰’。”
0299

《老子》56_06_校笺_09_古棣

古棣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皆有‘亦’字,河上公古本(指王羲之本)、王弼本及其他通行本皆无‘亦’字。按:《老子》是诗,以诗求之,‘亦’字不应有,无‘亦’不害其义,有之于诗而言则为赘词。”
0287

《老子》37_05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‘靖’,各本作‘静’。宋河上、张之象‘正’作‘定’。譣河上注曰:‘能如是者,天下將自正定也。’(藏疏本引‘定’上有‘安’字)。是河上作‘正’。”
0395

《老子》14_07_校笺_03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昧’,暗也,言道在上非明,在下非暗。”
0475

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08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成疏曰:‘政,谓名教法律也;治,辑理也。’是成亦作‘以政治國’。各本及《尹文子·圣人篇》引作‘正’,是;‘正’与‘奇’对文。‘治’,臧疏作‘理’,盖避唐高宗讳改也。柰卷...
0368

《老子》14_09_校笺_10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欲言无邪,而物由以成;欲言有邪,而不見其形。故曰‘无狀之狀,无物之象’也。”
04614

《老子》57_04_校笺_03_吴云

吴云云:“傅本作‘夫天下多忌諱’,诸本无‘夫’字。”
04111

《老子》14_13_校笺_02_毕沅

毕沅云:“王弼同(作‘能知’),河上公‘能’作‘以’。”
037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