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06_03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王弼注曰:‘万物以之生,故緜緜若存也。无物不成,用而不劳,故曰用而不勤也。则王本作‘用而不勤’。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‘用之而不勤’,盖本此文。譣义作‘而’字是也。至王...
03713

《老子》49_10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各本并有‘百姓’一句。成疏曰:‘众生妄浮耳目。’是成‘注’字亦作‘浮’。馆本作‘淫’,今各本并作‘注’。然陆出‘注’字曰:‘之树反。’则作‘浮’者盖别本。”又云:“...
0595
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07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‘道常’即‘常道’。‘道常’者,道之真;‘常道’者,真之道;其实皆即道也。三十七章‘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’,言道无为而无不为也。‘无名’者,大道初成,天地未形,一物不生,故...
0329

《老子》07_03_校笺_08_王淮

王淮云:“所谓‘後其身’,即是一种谦让、退藏與收敛的精神。”
0455

《老子》50_04_校笺_04_毕沅元

毕沅元:“傅本作‘而民之生生而動,動皆之死地,亦十有三’;河上公、王弼作‘人之生,動之死地,亦十有三’;《谷神子》作‘而民生動之死地,十有三’。按:《韩非子》与奕同。”水海按:宋河...
0375

《老子》32_03_校笺_05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等作‘侯王’。林‘守’下有‘之’字。”水海按:元刻林希逸本“守”下无“之”字。按林氏注文“为侯王者,若能守此道”(“此道”即释“之”),“守”下当有“之”字。
03311

《老子》08_02_校笺_06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强本成疏:‘又不争,水性柔和,不与物争。’是成作‘又不争’。按:‘上善’谓上善之人,即聖人也。‘善利’之‘善’,犹好也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八年》:‘庆氏之马善惊。’《...
0478

《老子》50_08_校笺_04_奚侗

奚侗云:“‘被’,《韩非子·解老》作‘備’,河上本作‘避’,均因音近而误,与下‘无所容其刃’不相应。”
05113

《老子》32_05_校笺_17_吴澄

吴澄云:“道之功普遍於天下,譬如天地之气相合而降为甘露,雖无人使今之,而自能均及於萬物。萬物生畜,於此道之中,故有道者可以为萬物之主,而萬物咸賓焉。”
04310
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11_苏辙

苏辙云:“避高趋下,未尝有所逆,善地也。空虚静默,深不可测,善淵也。”
04214

《老子》51_01_校笺_04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畜’,借为‘育’,声同幽部。”
04913

《老子》32_09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浴之與江海也”,句首损掩“猶小”二字,“谷”字假作“浴”(上古二字皆为屋部,属叠韵通假);乙本作“猷小浴之與江海也”,“猷”即“猶”(今简作“犹”)之或写体,...
0616

《老子》09_01_校笺_12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言人心贪爱,求取无厌,执守保持,使令盈满,积财为累,悔吝必生,故圣人戒云:不如休止。”
0356

《老子》51_05_校笺_10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《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》此节附注校语云:‘明皇、王弼二本命并作爵。’各王注本均误录作弼注,殿本亦如此。纪昀曰:‘按此句,疑命字下原校语,误作弼注。’按纪说是也。道藏张...
05615
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6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人能自知贤与不肖,是为反听无声,内视无形,故为明也。”
0308

《老子》09_04_校笺_03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驕’,纂微、司马作‘憍’,《广韵》‘憍’亦作‘驕’,并举乔切。‘遺’,林东《音释》:‘一作贻。’”
03513

《老子》52_01_校笺_08_明太祖

明太祖云:“始乃本根也。初也;母乃生物之祖。经云天下始、天下母,夫何故?大哉,道之机,其始其母,本虚又实,是以其萬物由此而出焉。云始、母,人能知大道,能如是生生不绝,则常守其大道。...
04011
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02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强行有志’,各本‘行’下有‘者’字。”
0466
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03_褚伯秀

褚伯秀云:“首‘载’字,诸解难通,盖以前三字为句,‘抱一’属下文,与后语不类,所以费解牵合。尝深考其义,得之郭忠恕《佩觿》引开元诏语云:‘朕钦承聖训,覃思玄宗,顷改《道德经》十章载...
0335

《老子》52_04_校笺_11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孙义较长。‘塞’当作‘’。《说文》曰:‘窒也。’今通用‘塞’。‘闭其門’,易州,馆本‘閉’作‘閇’。‘勤’借为‘瘽’,《说文》曰:‘病也。’”
0308
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5_高亨

高亨云:“易说是也。‘亡’、‘妄’古通用。《庄子·庚桑楚篇》:‘汝亡人哉。’亦借‘亡’为‘妄’,即其证。或曰:‘《左传·襄公二十四年》: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,虽久不废...
04215

《老子》10_02_校笺_14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專,任也;致,极也。言任自然之氣,致至柔之和,能若婴兒之无所欲乎?则物全而性得矣。”
02710

《老子》52_08_校笺_06_武内义雄
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二本作‘襲常’。”
03814

《老子》53_01_校笺_04_吴澄

吴澄云:“‘我’者,泛言众人,非老子自谓。‘介然’,音义与《孟子》‘介然用之而成路’同,谓倏然之顷也。”又云:“‘介’音戛。”
04512

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07_纪昀

纪昀云:“‘衣養’,河上公注本作‘愛養’,《永乐大典》作‘衣被’。”
06111
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12_宋常星

宋常星云:“明者,心之内光慧照;白者,心之本体素存。盖以虚能生明,静能生白。虚静明白,方可谓明白四達也。四達者,通達无碍之义。无知,即是不有情识,湛然纯一之妙。人心之本体,原自虚明...
05414

《老子》53_04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朝甚除,田甚蕪,倉甚虚’,古本如此。‘除’,去也,开也。先言‘朝甚除’者,谓朝廷尚施为要贿赂,去君子,取小人,甚开私小之路也。上有好者,下必有甚焉者矣。故智诈并兴,官...
0295
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萬物歸焉而弗為主,可名于大”。先说作“歸焉”而不作“歸之”。如上所述“焉”是兼词,相当於“於之”。“於”,介词;“之”,代词,代“道”。“萬物歸焉”,就是...
0409

《老子》11_02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三十輻共一轂,當其无,有車之用’,‘无’字绝句。此假物以明大道虚通之用也。古者制器尚象,車之輻有三十者,以象一月也。車轂虚通,然后运行,故三十輻共一轂,當其无处,乃有...
03510

《老子》53_06_校笺_11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帛书两本均夺‘飲’字。”
043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