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67_06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老子谈战,谈用兵,其目的与方法不外‘慈’之一字。人君用兵之目的,在于爱民,在于维护和平,在于防御他国之侵略;其方法在以此爱民之心感化士兵,务使人人互有慈爱之心,入則...
《老子》67_1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前句,后句“如”省作“女”,或假作“女”【上古“如”、“女(汝)”二字皆为日母、鱼部】,“慈”省作“兹”或假为“兹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正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...
《老子》38_12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故去彼取此’,‘去’上声。”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15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正’、‘貞’,古字通用,都是板筑工具之‘楨’的音转,表一般准则之义,见杨公骥《释楨》;彭耜以为‘诸本貞作正,避庙讳’,盖谓唐人始改‘貞’作‘正’,显然是不对的,今譣之...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13_冯达甫
冯达甫云:“道是自然规律。‘道法自然’是说自然规律取法‘天然自然’,取法自己那生成的样子。人生活在地上,不能违反地的规律而生存,故曰‘人法地’。地是天之所覆,即天体的一员,地不能违...
《老子》74_05_校笺_15_徐梵澄
徐梵澄云:“‘司殺者’,法也。司寇、司隶之属奉行之。国君執法而操生殺之柄,必曰:此祖宗之法,国家之法,贵戚与凡民共之者也。故法不可乱,不能凭其喜、怒以生、殺人。史美舜、禹之治。皋陶...
《老子》78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,唯'謂(简作谓)'假作'胃';乙本'邦'讳作'國(简作国)'。今从甲本。'詢(gòu)',同'詬(简为诟)',张松如、《甲、乙本释文》、复旦本即校为'詬(简为诟)',其义为耻...
《老子》28_10_校笺_08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朴散’各本‘散’下有‘則’字。‘用為官長’,各本‘用’下有‘之則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3_05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希及之矣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叶、清源无‘矣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1_06_校笺_04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徼’,黄作‘竅’。”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或挫’,‘挫’作卧反,搦也;简文:在卧反;河上作‘载’。‘隳’,许规反,毁也。”
《老子》45_07_校笺_04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、至元无‘知’字,‘靖’作‘静’。”
《老子》29_08_校笺_13_黄瑞云
黄瑞云云:“甚,《广雅·释言》:‘甚,剧也。’此處犹言苛严。奢,《尔雅·释诂》:‘奢,勝也。’此為争勝之意。泰,《论语·子路篇》‘君子泰而不骄’,何晏注:‘君子自纵泰,似骄而不骄。...
《老子》30_03_校笺_04_纪昀
纪昀云:“《永乐大典》‘有’作‘者’,有‘矣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02_毕沅
毕沅云:“按河上公注曰:‘道能阴能阳,能弛能张,能存能亡,故无常名也。’则河上本作‘道无常名’。”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06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王羲之本亦作‘人’。”
《老子》09_01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持满’即‘执盈’也。《史记·乐书》‘满而不损则溢,盈而不持则倾’;此作‘持而盈之’,于义为优。《荀子·宥坐篇》:‘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,有欹器焉。弟子挹水而注之,中而正...
《老子》09_05_校笺_16_吴澄
吴澄云:“天之道,虚而不盈,故四时之序,成功者去。···身退不盈,而長保其贵,是亦長保其富也。”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“所”,處所,引申为根本。万物皆由“道”而生,“所”即指“道”。“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者,非道也。”所以,守“道”而行的人,才是久长的。
《老子》37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愚而欲□,□□□之以无名之楃”,“化”假作“愚”,“欲”后损掩“作吾將闐”四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為“作吾將鎮”;“樸”假作“楃”(二字上古皆為屋部,属叠韵通假)...
《老子》14_1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以知古始,是胃□□”,“謂(简作谓)”假作“胃”,“道紀”二字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乙本同此二句,唯“謂(简作谓)”假作“胃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《乙...
《老子》58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“禍”作“”,《甲本释文》即校为“禍”。帛书乙本,无“禍,福之所倚”一句,“福,禍之所伏”损掩“禍”一字;《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各本作‘禍,福之所倚;福,禍之所伏’...
《老子》58_06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祦’,古本如此,与‘祆’同。左氏云:‘地反物為祺。’《说文》云:‘巧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63_02_校笺_04_陈柱
陈柱云:“‘大小多少’,疑当作‘為多於少’,其‘大小’二字,则下文‘為大於細’之讹捝。”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窪’,李:乌瓜切,埳也。地窪則水满,喻谦德常盈。”
《老子》68_01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古之善為士者’,各本无‘古之’。”
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10_高明
高明云:“马氏(指马其昶)所謂‘古之極’中之‘古之’二字,乃為下章‘用兵有言’之前文而窜于此者。按今本旧读,则曰‘是謂配天古之極’。俞、马二氏初创此说,曾得到奚侗、马叙伦、高亨、朱...
《老子》22_08_校笺_0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自恃曰矜。有所長,而不自恃,故長。”
《老子》38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四句,帛书甲本衍“失道矣”三字;“失義而后禮”句,“失”和“后禮”三字损掩。帛书乙本,“故失道而后德”句同,而“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義,失義而后禮”三句中的“后”,皆作“句”,实...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11_宋徽宗
宋徽宗注云:“聖人有自知之明,而不自見,以矜其能。有自愛之仁,而不自貴以临物。若是者,处物不伤物,物莫之能伤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