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7_李息斋

李息斋云:“人所以不能人‘道’者,以自見不明,而为物所勝也。若内明则自不骛外。不骛外则渐能勝物,积日既深,自然入‘道’。”
04512

《老子》05_03_校笺_03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橐’,李:鞴也,鼓风之器。‘籥’,李:笛也,运吹之乐。杜广成疏,以橐為皮囊,以籥為囊口、竹管。”
04810

《老子》58_01_校笺_14_水海

水海按:河上公注云:“其政教宽大,悶悶昧昧,似若不明也。”王弼注云:“言善治政者,无形、无名、无事、无政可举,悶悶然,卒至于大治。故曰‘其政悶悶’也。”然则帛书乙本作“閑閑”,而不...
03515

《老子》27_09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语,帛书甲本“资(简作资)”假为“齎”(上古二字皆为精纽脂部,属同音假借;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齎,假借为资。”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乙本同此两语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...
0299

《老子》55_04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此句言赤子筋骨柔弱,但手握东西却很牢固,以喻“含德之厚者”生命力旺盛。
05210

《老子》54_07_校笺_03_顾广圻

顾广圻云:“傅本‘普’作‘溥’。按:普、溥同字也。”
0379
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08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按:景福、磻溪、楼正、室町、高翻诸本均有‘之’字。又《永乐大典》王本作‘用之不足既’,他王本‘足’亦作‘可’。遂州、傅、室町、《中都四子》亦作‘可’。按:《说文》:‘既...
02515

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14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朢呵其未央才(哉)”,“朢”为“望”的古体。《说文·壬部》:“朢,月满与日相朢,以朝君也。从月,从臣,从壬。壬,朝廷也。‘皇’古文‘朢’省。”商承祚《古文考》:...
04312
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劳健说是也。或断为“道,常,无名”;或断为“道常无名樸”;或断为“道常无名,樸(‘樸’字后为句号)”;或断为“道常无名、樸”;或断为“道常,无名之樸”等,皆不合《老子》之旨...
0518

《老子》07_05_校笺_04_薛蕙

薛蕙云:“夫聖人之无私,初非有欲成其私之心也,然而私以之成,此自然之道耳。如欲成其私,即有私也。未有有私,而能成其私者也。程子有云:‘老子之言窃弄阖辟者也。’予尝以其言为然,乃今观...
03215

《老子》48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全损;帛书乙本作“聞道者日云”,“云”为“損”的假借(二字上古皆为文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高明误校为“毁”。传世诸本及《庄子·知北游篇》引“聞道”皆作“為道”。道...
05010
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09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听之不闻名曰希。下章言,道之出言,淡兮其无味也,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。然則无味不足听之言,乃是自然之至言也。”
04910
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08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治要》引无此句。”
0485
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10_高明

高明云:“‘道之物,唯恍唯忽’,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‘道之為物,惟恍惟惚’。按‘道之為物’与‘道之物’,经义有别。句中‘之’字在此有两解:一、假‘之’字為‘是’。《经传释词》:‘之,...
04115

《老子》28_07_校笺_06_宋常星

宋常星云:“知白守黑,不受万物之染,终无得失之患,所以聖人以此為天下式,即万民之模范,万事之准則也。”
05214

《老子》14_09_校笺_10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欲言无邪,而物由以成;欲言有邪,而不見其形。故曰‘无狀之狀,无物之象’也。”
04614

《老子》80_05_校笺_06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治要》引作‘美其衣’。”
0286

《老子》06_02_校笺_06_宋徽宗

宋徽宗注云:“庄子曰:‘万物有乎生,而莫见其根,有乎出,而莫见其門,而见之者,必圣人已。’故于此名言‘玄牝之門,是謂天地根’。天地者,万物之上下也,物与天地,本无先后,明大道之序,...
0275

《老子》76_05_校笺_06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案:‘故’字,馆本、卷子成疏同此。‘堅彊’,馆本、赵写同此。‘處下’,卷子成疏作‘居下’。”
03213

《老子》05_02_校笺_05_吴澄

吴澄云:“聖人无心于爱民,而任其自作自息,故以芻狗為喻。盖聖人之心,虚而无所倚著,若有心于爱民,则心不虚矣。”水海按:吴氏所谓“心虚”,含有心无成见之意。
0458

《老子》63_05_校笺_04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强本成疏及荣注于此均无注语,是成、荣无此二句。”
0275

《老子》14_10_校笺_08_张煦

张煦云:“赵作‘忽恍’,吕等作‘惚恍’。”
0269

《老子》42_04_校笺_03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范作‘盅’,‘盅’字是。各本及《太极论》引并作‘冲’。张嗣成‘氣’作‘炁’。《列子·天瑞篇》曰:‘冲和氣者為人。’盖本此文。亦作‘冲氣’。”
0367

《老子》77_05_校笺_07_肖天石

肖天石云:“損有餘而補不足,使小大相均,有餘、不足相一。損不足以奉有餘,使高者愈高,下者愈下,贫者愈贫,富者愈富,乃人道之不平等不均衡也。”
02614

《老子》64_08_校笺_03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千里之行’,一作‘百仞之高’。”
03613

《老子》24_07_校笺_09_高明

高明云:“今本‘故有道者不處’,帛书甲、乙本同作‘故有欲者弗居’。‘有道者’与‘有欲者’意义相悖,帛书研究组云:‘居,储蓄。此言惡物为人所弃,虽有贪欲之人亦不贮积。’许抗生云:‘疑...
03514
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15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谓我獨守道如昧,俗人皆察察用智。”
02615
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何謂寵辱若驚’,河上本无‘若驚’二字。”
05012

《老子》77_03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有餘者損之,不足者補之’,古本。”
0499
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07_毕沅

毕沅云:“陈象古作‘其次畏而侮之’。明皇、陆希声并作‘其次畏之侮之’。”
037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