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53_04_校笺_10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朝甚除’,‘除’借为污,犹杇之作塗也。诸家以除治解之,非也。‘倉其虚’,‘虚’借为虧,《说文》:‘虧,气损也。’或借为空。”
0518
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12_王叔岷

王叔岷云:“《文子·九守篇》、《列子·说符篇》‘驟’并作‘暴’。《事文类聚·前集》五引《庄子》亦云:‘驟雨不終日。’”
05215

《老子》41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;帛书乙本作“弗笑□□以為道”,损缺“不足”二字,据通行本校补。“弗”,他本以及《艺文类聚》十九所引皆作“不”。
03710

《老子》25_09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國中有四大”。“國”,《说文·口部》:“國,邦也。从□,从或。”(《广雅·释言》亦言:“國,邦也。”)段玉裁注:“邦、國互训,浑言之也。”又云:“《邑部》...
03811

《老子》31_06_校笺_07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盖殺伐之事,非以為常也。兵者,凶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。故凡兵至於不容不用,則君子惟以禁暴除乱也。”
04511

《老子》66_05_校笺_04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民不害’,古本下有‘也’字。”
0589

《老子》81_02_校笺_04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馆本、卷子成疏、臧疏‘知者’两句在‘善者’两句上。卷子成疏上‘知’字作‘智’,‘知’为‘智’省。”
03112
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10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宗兮寞兮’,按:范同此,磻溪‘宗’作‘寂’,各本并作‘寂兮寥兮’,馆本、易州作‘寂漠’,无二‘兮’字。又按二十章‘淡兮其若海,飄兮似无所止’两句,当是此章之文,一本错...
05311

《老子》81_05_校笺_03_高明

高明云:“帛书乙本‘愈’字作‘俞’,‘與’字作‘予’,稍异。”水海按:“予”、“與”古义通,皆给予之义。《尔雅·释诂》云:“予,赐也。”郭璞注:“赐與也。”邢昺疏:“予者,授與也。...
0537

《老子》01_06_校笺_03_李约

李约云:“‘常有欲,以觀其傲`,‘儌’,边也。”
0417
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6_想尔

想尔注云:“非雅音也,郑卫之声,抗诤伤人,听过神去,故聾。”
09214

《老子》09_05_校笺_05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王弼作‘功遂、身退’,傅奕作‘成名、功遂、身退’,邢州本作‘名成、功遂、身退’。”案:元人刘惟永《道德真经集义》引王本经文作“功成、名遂、身退”,则刘见王本不作“功遂、...
05711

《老子》29_08_校笺_07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此言為人君者,当深藏若虚,容貌若愚。虽有过人之才智,亦必黜之抑之,不以自矜自用。广取群下之才智以為己用,而臻无為而无不為之治。去甚、去奢、去泰,即去健羡、绌聪明之谓也。...
03710

《老子》09_02_校笺_14_高延第

高延第云:“‘揣’,击治也。锤击刀剑,使之锋利,易折缺。”
0296

《老子》05_05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多言數窮’,王云:‘理數也。’顾云:‘势也。’”
04215

《老子》58_04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“孰知其極”,“其”代禍福相因。“極”,至也。高诱注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“所極一也”,谓“極,至”。王逸注宋玉《九辩》“極明”,谓为“至明”。可知“極”本义为“至”,非为“穷...
0548
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09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旧注皆以‘烹小鮮’为‘烹小鱼’,然义颇难解。《道德指归·论治大国篇》曰:‘是以明王之治大國也,若亨小澌。’亨,通也;‘澌’者,《说文》云‘水索也’。水索谓水将尽。亨小澌...
0485

《老子》13_07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有大患’,各本句末有‘者’字;两‘我’字,各本作‘吾’。”
0405

《老子》09_03_校笺_10_唐玄宗

唐玄宗注云:“金玉满堂,莫之能守,此明盈难久持也。”
0297

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以正治國’,纂微、曹、陈‘正’作‘政’。”
01065

《老子》14_07_校笺_04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下’,古本作‘下之’。”
04314

《老子》67_06_校笺_05_韩非子

《韩非子·解老》云:“爱子者慈于子,重生者慈于身,贵功者慈于事。慈母之于弱子也,务致其福,务致其福则事除其祸,事除其祸则思虑孰,思虑孰则得事理,得事理则必成功,必成功则其行之也不疑...
0405

《老子》20_07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“而春登臺”,“而”,今通行本多作“如”,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卷七:“而,猶若也。若與如古同声,故而训为如,又训为若。”《周易·明夷》“君子以莅衆,用晦而明”,虞翻注:“而,...
02815
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20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按:‘乎’字系衍文。罗振玉曰:‘景龙、御注、敦煌乙、敦煌丙、英伦诸本,均无乎字,以后各乎字同。’”
04615

《老子》28_04_校笺_10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此三者(指‘知其雄,守其雌’、‘知其白,守其黑’和‘知其榮,守其辱’),言常反终(反其本),后乃德全其所处也。反者,道之动也。功不可取,常处其母也。”
0416

《老子》73_02_校笺_06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磻溪、高翻、柰卷作‘知此两者’,严遵、景福作‘常知此两者’。”
0535
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13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四十一章:‘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’是‘有志’乃勤勉行道之意。‘强行者有志’,言勤勉行道,是有志也。”
05712

《老子》38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,只余末一“德”字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以及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引皆同乙本。
02912

《老子》54_09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宋河上无‘吾’字。‘奚’,范同此,各本作‘何’。赵、二张无‘之’字。罗卷、馆本、易州无‘哉’字。”
0556

《老子》43_01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《淮南子》无上‘之’字。”
052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