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12_古棣
古棣云:“‘善言者无瑕適’,按:帛书甲本和乙本皆如此;傅奕本、河上公本皆作‘謫’,王弼本作‘讁’;《老子想尔注》本与帛书同,作‘適’。按:《老子》故书当作‘適’。‘讁’、‘謫’、‘...
《老子》63_03_校笺_10_吴澄
吴澄云:“所以得遂其无為者,能圖其難於易之时,為其大於細之时也。天下之事,始易而终難,始細而终大。终之難起於始之易,终之大起於始之細。故圖之為之於其易、細之始,则其终可不至於難,可...
《老子》07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本。遂州本、李道纯本、危大有本作“天地長久”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索洞玄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景龙本、景福本、邢玄本、楼正本、傅奕本、李约本...
《老子》78_08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'正言'二字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陆希声本、司马光本句首有'故'字,司马光本句末并有'也'字,陆希声本作'故正言若反',司马光本作'故正言若反也'。傅奕本作'正言若反也'...
《老子》19_03_校笺_05_吕吉甫
吕吉甫云:“聖人知天下之乱始于迷本而失性,惟无名之樸為可以镇之。‘絶聖棄智,絶仁棄義,絶巧棄利’,乃所以復吾无名之樸而镇之也。夫‘絶聖棄智’、‘絶仁棄義’,则不以美与善累其心矣。‘...
《老子》64_05_校笺_04_河上公
河上公云:“欲有所為,当於未有萌芽之时,豫塞其端也。治身治国,当於未亂之时,豫闭其门也。”
《老子》72_01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“畏威”之“威”当作用刑罚兵戎等威权镇压讲。王弼就训为“威权”,奚侗则释为“刑罚兵戎之属”。“大威”之“威”,当作威怕之事讲,指祸乱之事。王弼训为“大溃”,即大乱之事也。
《老子》02_01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吕知常本两‘已’字作‘矣’。安素轩石刻本皆作‘已’。”
《老子》22_04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各本及《文选·陆机长安有狭邪行》注、《养生论》注引并作‘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’。《南齐书·顾欢传》、孟景翼《正一论》引同此(傅本)。按:《说文》曰:‘式,法也。’‘栻’...
《老子》30_01_校笺_12_想尔注
想尔注云:“治国之君务脩道德,忠臣辅佐务在行道。道普德溢,太平至矣。吏民怀慕,则易治矣。不可以兵彊也。兵者非吉器也,道之设形,以威不化,不可专心甘樂也。”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07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去彼耳目之盲聾,取此為腹之实智。”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莫若嗇’,‘若’,一作‘如’。”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03_薛蕙
薛蕙云:“‘涣若冰將釋’,一作‘涣兮若冰之將釋’。”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十六章‘公乃王,王乃天’;彼文‘公’、‘王’,即此文‘王公’也。弼注‘而得一者王侯主焉’,与经文‘而王公以為稱’无关,不能据以为证。”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不用籌筭’,纂微‘筭’作‘策’,司马无‘用’字,陈‘不用’作‘无’。”
《老子》01_03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蒋说是,《老子》原本则有“之”、“也”二虚字,景龙本等特删去。“无名”,亦即“无”,则指“道”。蒋锡昌云:“按:天地未辟以前,一无所有,不可思议,亦不可名,故强名之曰‘无名...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8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道不可執,此言執者,谓守道者如手之執物,不可失也。道本无象,此言象者,以万象皆由是而兆见,故曰‘大象’也。圣人能執道不失,则天下皆心往而诚歸之,非圣人有招来天下之心也。...
《老子》65_05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遂州、磻溪、柰卷、王羲之本均作‘楷式’,傅、范、高作‘稽式’。……虽‘稽’、‘楷’古混,《庄子·大宗师篇》‘狐不偕’,《韩非子·说疑》作‘狐不稽’。稽式亦即楷式,但‘楷...
《老子》56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损掩一“得”字,后句“賤”借作“淺”(上古二字皆为元部),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已校为“賤”。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李约本、赵孟頫本无“不可得而贵”一句。严遵本...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10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'司,主也。徹,迹也。言上德之人主,意妙契不執名,言无德之君犹滞筌蹄,未能洞遣迹,既不泯,故言司徹也。'俞樾云:'按:古字'徹'与'轍'通。二十七章'善行无轍迹'。《释文》作'徹...
《老子》69_02_校笺_03_苏辙
苏辙云:“主,造事者也;客,应敌者也。進者,有意于争者也;退者,无意于争者也。”
《老子》31_11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是以偏將軍處左,上將軍處右’,范同此。罗卷、易州、彭、二赵有‘是以’二字。彭、臧疏、寇、张嗣成、吴澄及《后汉书·光武纪》注引、《治要》引‘處’字同此。罗卷、易州、白、...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应作“侯王”,与“正”字自谐句中韵也。又,作“正”是。正,為准则、标准之义。黄生《字诂》云:“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,以某月為岁首,盖准此以為标的,故曰正。犹言斗柄...
《老子》67_14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高明说是。本章主要讲的是“三寳”,这里讲的是“三寳”之首“慈”,“善”不属于“三寶”,“以善”為衍文明矣。
《老子》67_04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各本皆夺“恒”字,今应从帛书本补。又,“保”、“寳”二字上古音同(皆为帮纽幽部)互通,然作“寳”,比“保”义胜,《老子》原本应作“寳”。又,“三寳”之“寳”,指“道”,亦可...
《老子》14_05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磻溪‘故’下有‘復’字。孙盛《老子疑问反讯》引作‘三者不可致詰,混然為一’。按:‘混’借為‘’。古书言混沌者,皆謂未分析。《说文》:‘,完木未析也。’今通用‘混’。”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赵无‘者’字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曰:‘自見之謂明,自勝之謂强;’不见今本,疑即此文‘自知者明,自勝者强’也。上文曰‘不自見故明,自見者不明’;下文曰‘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’...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马、朱说皆是。又,“自知者明也”:《老子》上句先肯定“知人”,此句强调的是“自知”,“自知”才是“明”,即所謂“自知之明”,“自知”是超于“智”之上的(见前引王弼注文)。 ...
《老子》53_05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采’,一作‘綵’。”
《老子》56_01_校笺_04_严灵峰
严灵峰云:“此两‘智’字,原俱作‘知’;似当读去声,作‘智慧’之‘智’。陆德明《释文》云:‘知者,或并音智。’·····河上公注‘智者不言’句云:‘知者贵行不贵言也。’王注云:‘因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