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09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轍迹’,河上作‘徹迹’,王弼作‘徹跡’。”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5_陈鼓应
陈鼓应云:“‘无’和一章的‘无名天地之始’的‘无’相同。但和二章‘有无相生’与十一章‘无之以为用’的‘无’不同。二章与十一章上的‘无’,是指现象界的非具体存在物;而本章的‘无’是意...
《老子》58_05_校笺_07_杨树达
杨树达云:“按:‘其’,豈也。”水海按:高亨亦谓“其”犹“豈”,并说“正”下脱“善”字,将经文补作“其无正善”,译为“难道没有正确和良善吗?”此备一说。
《老子》39_09_校笺_09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谷得道用,而能虚受,当须盈满,若矜用盈满,將恐至于枯竭,不能流润也。”
《老子》49_06_校笺_06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‘得信’,甲本缺‘得’字,乙本作‘德信’,傅奕本作‘得信’。‘德’即‘得’也。今据傅本改。”
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11_阴符经
《阴符经》云:“治国之术百数,其要在清静自化。”
《老子》54_02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子孫以祭祀不輟’,纂徽、司马、苏、曹、达真、陈,并无‘以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14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贾大隐《述义》云:‘王本或作接,或作隳;’(泷川本栏外所引)据此,则王本作‘接’,而不作‘挫’。景龙碑亦作‘接’。虽然‘挫’、‘接’不通,据范应元集解则王本作‘培’,...
《老子》79_02_校笺_09_高亨
高亨云:'按:《说文》:'契,大约也。券,契也。'古者契券以右為尊。《礼记·曲礼》:'献粟者執右契。'郑注:'契,券要也,右為尊。'《商君书·定分篇》:'以左券予吏之问法令者。主法令之吏,...
《老子》05_01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猫’,别体字。”
《老子》23_07_校笺_04_高亨
高亨云:“按‘失’当作‘天’,形近而讹。《庄子·大宗师篇》:‘天而生。’《释文》:‘向崔本作失而生。’即‘天’、‘失’互误之证。‘德者,同於德’,谓從事於德者同於德也。‘天者同於天...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当有“若驚”二字。“何謂龍辱若驚”与下文“何謂貴大梡若身”文例相同:以设问启下文。别本无“若驚”二字,误脱也。强思齐本成玄英疏云:“‘何謂寵辱?’假设疑问也。”则成玄英本亦...
《老子》64_10_校笺_09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道本无為,心非有作,一念才起,即是妄源。為恶為善,而事虽不同;逐境逐情而意常不异。妄念既作,莫非危机,故舜曰:‘人心惟危。’是以聖人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,常因自然...
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07_王昶
王昶云:“邢州本作‘曠若谷,混若濁’,句法与此(指景龙本)同。”
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刘师培、蒋锡昌谓“其”上脱“以”字,其说非是也。蒋氏以他句类比云“其”上应有“以”字,不足為证。帛书乙本“其”上即无“以”字;蒋锡昌所引成、荣引经文“其”上亦无“以”字。高...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07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同开元。”水海按:开元碑本作“柔弱勝剛强”。
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04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人能如婴儿,知和柔之理,修而不失者,是谓知真常之行也。人能知真常之行,而保精爱氣者,是曰明达。了悟之人知和知常,叹同德之美,后益生使氣,举失道之过。祥者,吉凶之兆,言...
《老子》22_11_校笺_08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希言自然’一句,原在下章之首,姚鼐本移属本章,今从之。按:姚读是也。但‘希’疑当作‘常’,形近而讹。常言者,永久不易之言也。言古之所謂‘曲則全’者,非虚言也,乃其实能全...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0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强本成疏:‘是以大丈夫處其厚,不處其薄’;又荣注:‘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’;是成、荣二本‘居’并作‘處’。”
《老子》13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“梡”作“患”。今从甲本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“及”作“苟”,“有”前有“吾”字,“梡”作“患”,傅奕本第二句末有“乎”字,謂“苟吾无身,吾有何患乎”,范应元本...
《老子》22_0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為天下式’,陈、清源‘為’上有‘以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9_10_校笺_02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河上作‘注’,诸本作‘浮’,浮者染滞也,颠倒之徒,迷没世境,纵恣耳目,滞著声色,既而漂浪长流,愆非自积。聖人愍其困苦,故显其病,而六根之中,偏举两者,欲明此二患最深。...
《老子》21_07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自今及古,其名不去’,按:范应元同此,各本作‘自古及今’,非是。‘古’、‘去’、‘甫’韵。范谓王弼同古本,则今弼注中两作‘自古及今’,盖后人依别本改经文,并及弼注矣。...
《老子》58_03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《说苑·敬慎篇》‘老子’二字疑当在‘故’字下,独‘禍兮’以下引《老子》文耳。不然,此二语为老子引古记,而《老子》全书无‘故曰’例也。惟此下脱‘圣人所独见众人’七字,...
《老子》76_05_校笺_13_吴澄
吴澄注云:“上文言兵强者,为人所勝,是處下也,不能如勝人者之處上。木强者,近根之干,是處下也,不得如小枝之處上。推此物理,则知人之德行,凡堅强者,矜己凌人,必蹶其贵高,而反處人下矣...
《老子》10_05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唐写卷子本、磻溪本、集唐字本同此(作‘天門開闔,能為雌乎’);罗卷作‘天地開闔,而為雌’,馆本同罗,惟‘闔’作‘合’。据范说则作‘无雌’者乃别本,后人据别本為字误者,改...
《老子》48_05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张嗣成、二赵、潘并作‘故取天下者’。譣五十七章弼注曰:‘上章云,其取天下者,常以无事;’则王作‘其取天下者’。罗卷、馆本、易州作‘取天下,常以无事’。”
《老子》70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,□我貴矣”,前句全损,后句损一“則(简作则)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皆已校补;帛书乙本前句无“我”字,后句同此。按:甲本前句所损之字数,当为四个字,严遵本等...
《老子》66_06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本字当作“猒”。“猒”(yàn)與“厭”為古今字。《说文》谓“猒(猒)”“从甘、从肽”。段玉裁《说文注》:“‘厭’专行而‘猒’废矣··‘猒’、‘厭’古今字。”其本义為...
《老子》60_04_校笺_12_王弼
王弼注云:“道洽则神不傷人。神不傷人,则不知神之为神。道洽,则聖人亦不傷人,聖人不傷人,则亦不知聖人之为聖也。犹云非独不知神之为神,亦不知聖人之为聖也。夫恃威网以使物者,治之衰也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