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05_俞樾
俞樾云:“按唐景龙碑无‘可以’二字,是也。王注曰:‘知止所以不殆也;’盖加‘所以’二字以足句,而写着误入正文,故今河上公作‘知之所以不殆’。此作‘可以’者,又‘所以’之误矣。”
《老子》55_04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‘筋’,二赵作‘筋’,葛作‘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執大象,天下往”,其主语是“圣人”,因本章承上章而言,省去“圣人”之主语。“往而不害,安平大”,其主语是“天下往歸之民”,因此句承上句而言,省去“天下往歸之民”的主语。“...
《老子》14_04_校笺_06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‘致詰’,甲、乙本皆作‘至計’,傅奕本、通行本皆作‘致詰’。今从傅本。‘至計’、‘致詰’,音近而误。致詰即推问之义。”
《老子》04_04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葛、苏、赵(孟頫)‘或’作‘若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苏辙本作“或”。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10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或挫’,河上、御注、景福三本作‘載’,景龙、敦煌二本作‘接’。”
《老子》22_05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‘不自見’句在‘不自是’句下。按:‘是’為‘题’省。《说文》:‘题,显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60_04_校笺_07_王先慎
王先慎云:“‘故曰:聖人亦不傷民’,‘聖人’上当有‘非其神不傷人’句,惟赵孟頫本无,疑刊本书者从误本《老子》删之也,河上公、王弼、傅本并有。”
《老子》46_01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劳健训“糞”为“播”的假借,是也。唯为求谐韵,于“播”后增一“耰”字,实为不妥。《老子》文体为哲理散文诗,只求在不害义的情况下大体谐韵,并非有句必韵。为求韵而于经文中加字,...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我獨若昏’,陈(象古)作‘昏昏’。”水海按:古棣误谓“陈碧虚本作‘昏昏’”,而不此“陈”指“陈象古”者也。
《老子》14_05_校笺_09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混’字,甲本作‘阑’,乙本作‘裙’,皆音假。··高说是也。《道德真经》(即白文本)及唐明皇本、苏辙本‘故’下有‘復’字,疑為后人增衍。”
《老子》64_03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脆’,此芮反。‘判’,一作‘破’。”又云:“‘易判’,‘判’一作‘泮’,一作‘破’。”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6_古棣
古棣云:“应无‘也’字,此乃格律诗,各句加‘也’字就散文化了。··‘也’字于义并无必要,于韵则嫌累赘,是知老子作此诗必不加句尾虚词‘也’字。劳健也认为不应有‘也’字:‘此章纯是韵语...
《老子》09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“驕(简作骄)”作“”,后句同此;按:“”则为“驕(简作骄)”的别构,居乔切,今音为jiāo;《字汇》谓“馬高六尺”为“驕”。而《说文》谓“驕,马高六尺为‘驕’,...
《老子》31_06_校笺_05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非君子、善人之器,必须夷凶拯难不得止而用之,权智亦尔。”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07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去彼耳目之盲聾,取此為腹之实智。”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15_劳健
劳健云:“王弼注云云,后人相承,多误解‘哀’字,如哀伤之义,大失其旨。王弼注‘慈以陈則正’句云:‘相慜而不避於难,故正也。’与此句注大同小异,則王弼本意当亦以‘哀’為慈爱而非哀伤。...
《老子》64_11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彭‘民’上有‘故’字。各本无‘其’字。伦谓‘其’即‘幾’也,‘其’、‘幾’古通。《诗经·楚茨》‘如幾如式’,《毛传》曰:‘幾,期也;’此其例证。盖一本作‘幾’,读者...
《老子》41_0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;帛书乙本作“弗笑□□以為道”,损缺“不足”二字,据通行本校补。“弗”,他本以及《艺文类聚》十九所引皆作“不”。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06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作‘大道汎兮’。”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14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企’作‘炊’,盖由‘企’或作‘跂’,又以形近而讹‘跂’为‘炊’耳。此处按文例,自当二句对举。今本有‘跨者不行’,是也。帛书甲、乙本独缺,盖由传写时误脱。”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02_陈景元
陈景元云:“河上公本作‘寵為上,辱為下’,于经义完全,理无迂阔。皇甫谧本亦作‘寵為上,辱為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62_03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可以市’,李句‘美言者人忧之如市贾售物’。‘尊行可以加於人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并无‘於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4_05_校笺_03_大田晴轩
大田晴轩云:“《尚书·周官》‘制治於未亂,保邦於未危’;王西庄后案以為用此章之语。”
《老子》54_02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、金时雍‘子孫’下有‘以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9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损缺“地得一以寧”的“一”字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诸唐宋元明清人本皆同帛书乙本。
《老子》32_02_校笺_16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道’常无名,固不可以小、大言之,圣人因见其大无不包,故强为之名曰‘大’,复以其细无不入,故曰‘小’也。然雖以小而言之,天下亦莫能臣使之也。”
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殺人之衆’。‘悲哀’,王弼作‘哀悲’。”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草木’,一上有‘萬物’二字。‘柔脆’,‘脆’一作‘弱’。‘脆’,輭也。”
《老子》72_02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严遵本‘狎’作‘挾’。强本成疏及荣注引经文云:‘无狹其所居’,是成、荣并作‘狭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严遵本则误作“挾”,而怡兰堂校严本则作“狭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