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72_02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严遵本‘狎’作‘挾’。强本成疏及荣注引经文云:‘无狹其所居’,是成、荣并作‘狭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严遵本则误作“挾”,而怡兰堂校严本则作“狭”。
《老子》38_07_校笺_06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···若此(指《韩非子·解老》对四句的释文),就其联系性而言,则如韩引句有双‘失’字;就其区别性而言,则如众本句只一‘失’字;谊皆可通,两義并长。”
《老子》25_01_校笺_09_宋徽宗
宋徽宗云:“气形质具而未相离,曰渾沦。合于渾沦则其成不亏,《周易》所谓太极者是也。天地亦待是而后生,故云‘先天地生’。然有生也有非不生之妙,故谓之‘物’。”
《老子》72_05_校笺_04_高亨
高亨云:“此句似后人注语。”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:“《文子·上仁篇》引两‘處’字,皆作‘居’。张之象、柰卷及《文选·王文宪集序》注引,下‘處’字作‘居’。《文选》注引并无两‘其’字。边韶《老子铭》曰:‘取厚不薄’,盖非原文...
《老子》25_04_校笺_04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道德真经集注》(唐明皇、河上公、王弼、王雱注)引王弼注:‘故可以為天地母也。’是古王本‘下’作‘地’,当据改正。今本经注并作‘下’,盖皆经后人所改也。”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据范、陈所见王本‘繟’作‘坦’,当从之。《道德真经集注》引王注:‘故曰:坦然而善謀也’,亦王本作‘坦’之证。《释文》既出‘繟’字,又出‘坦’字;作‘繟’不應出‘坦’...
《老子》39_03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高说是也。又,马叙伦云:“‘神得一以靈’,殊为中梗,疑‘神’为‘山’讹。‘山’、‘神’古音近也。”马说非是。《老子》书中,“神”这一概念出现数次,如“其神不伤人”、“谷神不...
《老子》25_07_校笺_04_魏源
魏源云:“‘反’,河上及傅奕作‘返’,此从王弼。”水海按:今见诸河上公本作“反”,道藏河上公注文本亦作“反”。但顾欢本引河上公注云:“言其遠,不超绝,乃复返在人身。”强思齐本、范应...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高明说是也。“若”,如果之义,此句为假设句,为下句提问作辅垫,故“若”字不可无。“且”,将,将近,接近。裴学海《古书虚字集释》卷八:“且,犹几也,将也,近也。”王引之《经传...
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此句帛书为是。此句实为承上启下之要句。“总上说”,或“启下说”,对此句本义理解有误,致各持一端。其,他(它)们,代词,指代上文的“天”、“地”、“神”、“谷”、“侯王”,这...
《老子》25_09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國中有四大”。“國”,《说文·口部》:“國,邦也。从□,从或。”(《广雅·释言》亦言:“國,邦也。”)段玉裁注:“邦、國互训,浑言之也。”又云:“《邑部》...
《老子》74_04_校笺_06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与今本勘校,彼此重要差别有二:其一,帛书甲、乙本皆有‘若民恒且必畏死’一句,世传本皆夺此句。其二,帛书甲、乙本‘則恒有司殺者’,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‘常有司殺者...
《老子》39_09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张松如说谬,帛书本作“渴”是也。《说文》云:“渴,尽也,从水曷声,(徐铉注:苦葛切。)”《玉篇》云:“渴,《说文》曰‘尽也’,亦作‘歇’。”《尔雅·释诂》谓“涸,渴也”,《...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冬”假作“衆(简作众)”(上古春秋时二字皆為侵部,战国时為冬部),“輜(简作辎)”假作“甾”(上古二字皆為庄纽之部),《甲本释文》皆已校正;帛书乙本前句同此,后句...
《老子》75_01_校笺_06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御注本、敦煌辛本诸‘民’字均作‘人’。‘饑’诸本均作‘飢’,下同。”
《老子》39_1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必高矣,而以下為至”;乙本作“必高矣,而以下為坛”。因帛书本常以“亓”为“其”,故“基”写作“至”或者“坛”,今据王弼本校为“基”。严遵本、王弼本、唐玄宗注本、唐...
《老子》26_03_校笺_16_王弼
王弼云:“‘雖有榮觀,燕處超然’,不以经心也。”
《老子》75_04_校笺_06_张煦
张煦云:“吕等无‘貴’字、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數,音朔。譽,称美也。王弼同古本。河上公作‘數車无車’。陈碧虚云:‘依古本作譽。’”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今譣帛书甲、乙本,前句則作“輕則失本”,正与想尔本、王弼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等古本相合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作“輕則失臣”,“臣”則為误。顾广圻云:“‘臣’当作‘本’,傅本作...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12_严灵峰
严灵峰云:“‘人’与‘草木’皆属‘萬物’,则‘萬物’二字当系衍文;因据傅本删。”
《老子》41_01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“勤能行之”意足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上士聞道,自勤苦竭力而行之。”水海按:河上公说是。“上士”指识道的智者。或谓“上等之君”(蒋锡昌),非是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等本“能”作...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《意林》引此句有‘者’字。‘瑕’字,易州作‘瘕’。‘謫’字,馆本作‘適’,易州、宋河上、张之象作‘讁’。成疏曰:‘謫,过失也。’是成亦作‘謫’。”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此二句之后句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,概而括之,凡有四说:一是“木强則折”说,主此说者有黄茂材、俞樾、刘师培、易顺鼎、奚侗、陈柱、马叙伦、高亨、蒋锡昌、朱谦之、任继愈、张舜徽、陈...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损掩;帛书乙本“费”作“费(简作费)”。帛书《老子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费,通行本作昧。按《说文》:‘费(fèi),目不明也,从目,弗声。’费疑当作费。”费,当是“曹”...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07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不可開’,各本‘不’上有‘而’字,下句亦然。”
《老子》77_02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抑’,於力反。”
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偷’,古本作‘媮’。‘偷’,苟且也。”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06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《老子》作‘人无棄人,物无棄物’,则上句‘故’字下当有‘人’字,下句亦当有‘物’字,今本均脱,当从《淮南子》补。傅奕本与《淮南子》同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