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03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烹’,普庚反,不当加火。‘小鮮’,‘鮮’音仙。”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“静曰復命”与“静,是謂復命”意思同。作“是謂復命”,且与上下文例不合。唯帛书甲、乙本作“静,是謂復命”,文畅意足。“復命”,命,本性;復命,復歸本性,意指回復到虚静的本性...
《老子》60_03_校笺_07_老子注释
复旦大学哲学系《老子注释》云:“‘非’,不但。四句义为:不但鬼不灵验,神也不傷害人。不但神不傷害人,‘聖人’也不傷害人。”
《老子》16_10_校笺_07_顾欢
顾欢本御注:“知守真常之道,则必竟虚静如容谷,无不含容也。”
《老子》61_01_校笺_05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各本作‘大國者下流,天下之交,天下之牝’。今据帛书甲本写正。”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本同之;乙本作“大上,下知又□”,“有”假为“又”,“之”字损掩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帛书甲本。高明謂甲、乙本作“太上”,则抄误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熊刻王弼本、张...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13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恒’,各本作‘常’,沿汉人避讳而改也。今据帛书甲、乙本写正。牝牡犹雌雄也。牝之以静勝牡,亦即知雄守雌以弱制强,以柔克刚意。奚侗曰:‘静者不争,比于江海善下。’按:‘為...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6_福永光司
福永光司云:“‘大上’,即至高,最善的意思。次句‘其次’,即次善的意思。乃是价值的等级。”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萬物之奥也’,‘奥’,李乌报切,言道体无外而万物资给于奥中。纂微、苏、曹、陈、清源、程并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7_04_校笺_13_甲本释文
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案’,乙本作‘安’。通行本此处多作‘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’。‘安’、‘案’与‘焉’,音近义通,作‘于是’解。或误以‘焉’为句尾语词,属之上句,遂并下句增一‘焉...
《老子》62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人之不善也,何棄□有”,前句有一“也”字,后句损掩一“之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作“人之不善,何□□□”,后句损掩“棄之有”三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...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功成事遂”与“成功遂事”意思相同。然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成功遂事”,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《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》即同此。“成”:完成,成就,动词,带宾语。《说文·戊部》:“成,...
《老子》62_07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赵(秉文)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03_纪昀
纪昀云:“按:‘有孝慈’,按:‘慈’,《永乐大典》作‘子’。”
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过去解此经文,皆把‘為无為,事无事,味无味’视为三个并列的动宾结构的短句,即所谓‘為所无為,事所无事,味所无味’。果真如此,则同下文‘大小多少,報怨以德’语谊全不相应,故...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知”。想尔本、傅奕本等本即作“知”。《庄子·胠箧篇》和《在宥篇》两次援引皆作“知”。“知”,后来写作“智”。又,帛书甲本与通行本无“而”字,乙本有“而”字...
《老子》63_04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上文有“圖難”、“為大”之语,此文作“天下之難”、“天下之大”,则前后文“難”、“大”文字一律。他本此二句中作“難事”、“大事”,则上、下行文不一也,故帛书本作“天下之難”...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7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《文子》引‘絶學无憂’在‘絶聖棄智’之上,疑古本如是,盖与三‘絶’字意义相同。今在‘唯之与阿’句上,则意似不属矣。或谓‘绝聖棄智’以下,皆以两句足义,此止一句,恐非。不...
《老子》64_02_校笺_03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按:帛书甲本作‘其安也,易持也’。以此例之,下数句必皆有‘也’字,语法相同。”
《老子》20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;帛书乙本“诃”作“呵”。今从甲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索洞玄本、顾欢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遂州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虞世南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陆希...
《老子》64_06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豪’,一作‘毫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04_校笺_07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有之所畏,亦不可以不畏人’。按:各本作‘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’。语意不明,显有缺夺,今据帛书乙本补正。此言人君为众人之所畏,人君亦不可不畏众人也。”
《老子》64_10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宋河上、罗卷及《治要》引无‘是以’二字,《文子·符言篇》‘无為’句在‘无執’句下。···吴移此文(指‘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,无為故无敗,无執故无失’)至下文‘則无敗事矣’...
《老子》20_07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如春登臺’,古本‘如’作‘若’,一‘春’在‘登’下。”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復衆人’,御注作‘衆民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咳’,胡来反,《说文》字本或作‘孩’。”
《老子》65_02_校笺_08_高明
高明云:“世传今本多同王本‘民之難治,以其智多’,景龙碑作‘民之難治,以其多智’,帛书甲、乙本均作‘民之難治也,以其知(智)也’,皆无‘多’字。老子主张存愚弃智,先以自全其愚人之心...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20_吴怡
吴怡云:“懒懒散散,好像没有一个目标。然而‘若无所歸’,只是表面上没有浅薄的目标,因为一般人的目标,只是求名求利;而修道之士,以道为歸。可是道是永恒的、广大的,因此好像没有一定的歸...
《老子》65_05_校笺_10_高亨
高亨云:“‘此’上王本原有‘知’字。按:王本‘知’字涉下文而衍。‘稽’读為‘楷’。《广雅·释诂》:‘楷,法也。’《说文》:‘式,法也。’稽、楷古通用。《庄子·大宗师篇》:‘狐不偕。...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09_毕沅
毕沅云:“王弼同河上作‘純’,苏灵芝书亦作‘純’。作‘純’为是。陆德明曰:‘沌,本又作忳。’‘沌’、‘忳’并非也。河上公作‘衆人昭昭’。王弼无‘皆’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