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28_02_校笺_07_古棣

古棣云:“罗振玉说:敦煌本不重‘為天下谿’句。《老子想尔注》亦不重此句。按:本章三段,每段的下一个语法句的头一小句,皆重上一个语法句的末小句,读起来别有韵致,此种格律,民歌常有之。...
0247
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03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又知其子’,河上作‘復知’,王弼、高翻作‘以知’。”
0248
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11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五九引‘轍’作‘輒’,‘迹’作‘跡’。”
0248

《老子》48_06_校笺_02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不足以取天下’,古本作‘又不足以取天下矣’。”
0245

《老子》53_07_校笺_13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武内敦乙本与罗卷本均作‘盗誇’。····按作‘盗李’是也。夏竦《古文四声韵》卷二引古《老子》作,与(景龙)碑本合。御注、赵孟頫本同此(景龙碑)。范本作牵,疑与牵字通。牵...
02412

《老子》25_09_校笺_05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‘處’作‘居’,‘尊’作‘焉’。林无‘其’字。”
02411

《老子》51_06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長’,张丈反。‘亭之’,如字别也。‘毒之’,‘毒’徒笃反,今作‘熟’。”
0247

《老子》27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无纁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御注本、楼正本、唐玄宗疏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苏辙本、邵若愚本、...
02415

《老子》15_14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蔽’,必世反。王云:‘覆盖也。’钟‘婢世反’,梁武同也。”
0245
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04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‘知’作‘智’。”
0245

《老子》52_04_校笺_05_罗运贤
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五九引‘塞’上有‘故’字,‘勤’下有‘也’字。”
02415
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1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先開張之者,欲极其奢淫。”唐玄宗注云:“將欲歙敛众生情欲,则先開張,极其侈心,令自困於爱欲,则当歙敛矣。”
02414
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17_宋常星

宋常星云:“阴为牝,阳为牡。牝主静,牡主动。阳气动,阴气静。以阳交阴,而阴常勝者,阴静也。词“大邦(或大國)”直接跟在动词“取”后,以施事宾语的形式出现。所以,像严遵本、宋刊河上公...
0245

《老子》81_03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善言不辯,辯言不善;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’古本。”
02411

《老子》38_04_校笺_05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仁者,爱之理也,義者,事之宜也。爱出乎理,谓之上仁。上仁為之而无以為者,非以要誉也,无所為(去声)而為之也。”
0246
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善行’,‘行’下孟反。‘无徹’,梁(简文)云:‘应車边。今作彳边者,古字少也。’‘跡’,河上作‘迹’。”
02411

《老子》67_09_校笺_07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首句‘捨’字同此,馀作‘舍’,无三‘其’字。易州、卷子成疏作‘捨’,馆本作‘赦’,各本作‘舍’。罗卷第一句‘捨’字作‘釋’。‘釋’、‘舍’古通。《仪礼·大射仪》...
0248

《老子》31_13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语,帛书甲本同。乙本作“□朕而以喪禮處之”,句首损掩“戰(简作战)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;“朕”為“勝(今简作胜)”之假(“朕”為侵部,“勝(简作胜)”為蒸部,侵部【m】、蒸...
0247
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16_王安石

王安石注云:“《字说》:《韩非子》曰:‘自营为私’,‘背私为公’。夫自营者,未有能成其私者也,故其字为自营而不周之形。故《老子》曰:‘夫非以无私也,故能成其私。’私从禾,从厶。厶,...
02415

《老子》35_07_校笺_02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不可聞’,各本并作‘不足聞’。罗卷本、易州本无‘之’字。”
0248

《老子》60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如此,惟“其”皆作“亓”。今从帛书本。道藏河上公本在“非其神不傷人”前有一“人”字,疑误脱“非其鬼不神,其神不傷”九字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张榜本、凌瀛初本、道藏...
0246
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4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御注本‘没’作‘殁’,傅、范本亦作‘殁’。劳健《古本考》从傅本作‘没’,实误校。”
02412

《老子》62_06_校笺_07_王安石

王安石云:“立天子,置三公,雖有合拱之璧,先乘駟馬,足以迎贤者之来,而不如坐進此道而已。”
02413

《老子》74_05_校笺_15_徐梵澄

徐梵澄云:“‘司殺者’,法也。司寇、司隶之属奉行之。国君執法而操生殺之柄,必曰:此祖宗之法,国家之法,贵戚与凡民共之者也。故法不可乱,不能凭其喜、怒以生、殺人。史美舜、禹之治。皋陶...
0246
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善言者无瑕謫’,古本。‘瑕’,玉病也,又过也。‘謫’音摘,罚也,责也。‘者’字,司马公注同古本。善言事者,中节,故无过责。”
02415
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11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人能用道以挫情欲之鋭,解事物之紛,莹心鉴而不炫其明,混浊世而不污其真,则道常湛兮,似乎或在也。”
0247

《老子》18_01_校笺_03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廢’,古本下有‘焉’。”
0249

《老子》78_07_校笺_12_奚侗

奚侗云:'《尚书·汤诰》:'万方有罪,在予一人。予一人有罪,无以尔万方。'《庄子·则阳篇》:'古之君人者,以得為在民,以失為在己;以正為在民,以枉為在己。'此皆所謂'受國之垢'与'不祥'也...
02415

《老子》01_03_校笺_03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《史记·日者列传》引作‘无名者,萬物之始也’。王弼注曰:‘凡有皆始于无,故未形无名之时,则为萬物之始;及其有形有名之时,则长之、育之、亭之、毒之,为其母也。’是王本...
02412

《老子》61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损掩“故”字,据乙本校补,其他文字同此;乙本作“故大國者不□欲并畜人,小國不□欲入事人”,两处“邦”字作“國”,“兼”作“并”,“小國”后无“者”字,二“過”字损掩。...
024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