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04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‘好静’,当作‘清静’。《史记·老子列传》‘李耳无為自化,清静自正’可证。”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作’,动也。‘復’,音服,反也。”
《老子》24_02_校笺_04_魏锡曾
魏锡曾云:“御注‘見’下有‘者’字,下三句无。”水海按:魏氏所谓“下三句无”,指“自見者不明”句下的“自是者不彰,自伐者无功,自矜者不長”三句无“者”字,御注则作“自是不彰···”...
《老子》26_04_校笺_1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傅、范古本并作‘如之何’,‘之’字疑衍。‘奈何’乃注文,强本成疏‘如何,奈何也’,可证。”
《老子》46_02_校笺_07_高亨
高亨云:“此言天下无道,战场在郊,牝馬上阵也。戎馬者军中所用之馬,与戎車戎衣同意。《周礼·夏官》馬质、校人并言戎馬,则戎馬之名旧矣。生,产驹也。《尔雅·释地》:‘邑外谓之郊。’古者...
《老子》31_01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今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夫兵者,不祥之器也”,“夫”下无“佳”字,亦有“之器”二字。按经义,这是一个判断句,“夫”是发语词,不译。“者”是用在判断句中的语气词,表提顿,“也”為...
《老子》51_08_校笺_02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此覆结初章道生之义也。始之為生,養之為畜。增进曰長,抚字曰育。辅相曰成,成遂曰熟。资给曰養,荫庇曰覆。八者皆道德功用之謂,所以萬物尊而貴之。道生萬物,不见其有生之可名...
《老子》66_05_校笺_10_徐仁甫
徐仁甫云:“‘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,處前而民不害’。按:‘處前’当作‘居前’。‘居’、‘處’本同义词。二章‘功成而弗居’,七十七章‘功成而不處’。可证《老子》书中‘居’、‘處’可以...
《老子》78_06_校笺_08_高明
高明云:'帛书甲、乙本'受國之訽','訽'字别体'詬',段玉裁《说文注》云:'謑,謑詬,耻也。'世传本皆作'受國之垢',《说文》:'垢,浊也。''詬'、'垢'二字在此皆通。蒋锡昌云:凡《老子》书中...
《老子》28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前句同,后句“貣”作“貸”。今从甲本。想尔本、索洞玄本、敦煌丁本、遂州本无“為天下式”句,“恒”作“常”,“貣”作“貸”,谓“常德不貸”。景龙本、(唐)李荣...
《老子》59_06_校笺_06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既为帝王、國主,慈有苍生,视物如子,故云‘之母’。德行虽高,功成不处,无为虚淡,故可長久矣。”
《老子》80_03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輿’,馆本、易州、卷子成疏作‘轝’。馆本‘陳’作‘陣’。”
《老子》23_08_校笺_02_薛蕙
薛蕙云:“‘同於道者,道亦得之;同於德者,德亦得之。’一二‘亦’字下并有‘樂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5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如此,今从帛书本。傅奕本“恒”作“常”,谓“常知此两者,亦稽式也”。李道纯本无“恒”字和“知”字,“稽”作“楷”,无“也”字,谓“此两者,亦楷式”。遂州本无“...
《老子》67_03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柰卷作‘若肖,久矣,久其細也’。按作‘小’义通,《说文》:‘小,物之微也;’与‘肖’为韵。《说文声类》:‘小’、‘肖’皆宵部小声。”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12_苏辙
苏辙云:“民安于政,常乐生畏死。”
《老子》49_09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吕、苏、葛、赵作‘為天下渾其心’。”
《老子》54_05_校笺_0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荣注引经文云:‘修之鄉,其德能長;’则荣与成同(‘乃’作‘能’)。”
《老子》20_11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我獨若遺’,司马、苏、曹、陈上有‘而’字;叶‘我’下有‘欲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10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或挫’,河上、御注、景福三本作‘載’,景龙、敦煌二本作‘接’。”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1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輕則失根(本),躁則失君’,言人君纵欲自輕,則失治身之根本;急功好事,則失為君之道也。”
《老子》77_07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此句非言“天道”,而言“天下(人事)”,故作“唯有道者乎”(感叹句),或作“唯有道者”(陈述句);作“其惟有道者乎”,衍一“其”字;作“其唯道乎”,与老恉不合;作“其惟道者...
《老子》09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朵之□之,□可常葆之”,前句损掩“揣而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乙本作‘(揣)而允之’,通行本作‘揣而鋭之’,河上公注‘揣,治也。’此处之上残字缺左旁,...
《老子》52_08_校笺_10_高亨
高亨云:“按:習读為襲。《小尔雅·广诂》:‘襲,因也。’習、襲古通用。《周礼·胥师》:‘襲其不正者’,郑注:‘故书襲為習。’《文选·齐竞陵文宣王行状》:‘龟谋襲吉’,李注:‘襲与習...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太上,謂大人也。大人在上,故曰‘太上‘。大人在上,居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焉而不为始,故下知有之而已。言从上也。”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16_楼宇烈
楼宇烈云:“‘繟’字,道藏集注本作‘組’,或作‘墠’。按‘繟’、‘組’、‘墠’音近,同借为‘坦’。‘坦然’即坦白无私。”
《老子》52_06_校笺_05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顾本成疏:‘用柔即是行解之术;’强本荣注引经文云:‘用柔曰强;’是成、荣两本并作‘用’。作‘用’,盖涉下文‘用其光’而误。河上注‘見小’句云:‘萌芽未动,祸乱未見為小,...
《老子》11_02_校笺_0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《考工记》‘无、有’用為二名,‘无’指車轂内外空间而言,‘有’指車轂而言。有車轂而无空间,固不能利转;有空间而无車轂,亦不能利转。《老子》此‘无’,与《考工记》谊同;但...
《老子》58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其正察察,其邦夬央”,“正”为“政”之假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为“政”;“央”为“狭(kuài)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见纽月部)或省写,《甲本释文》校为“缺”,许抗生...
《老子》64_09_校笺_04_河上公
河上公云:“有為於事,废於自然;有為於义,废於仁慈;有為於色,废於精神也。執利遇患,執道全身。坚持不得,推让反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