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72_01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《老子》原作‘民’,不作‘人’。原指民众而言,非指人君。马、蒋二氏之说非是。今见易玄、遂州、《道藏》李约《道德真经新注》、强思齐《道德真经玄德纂疏》等唐本‘民’字均作‘人...
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06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:《韩非子·解老》云:‘···凡人之為外物动也,不知其為身之禮也。众人之為禮也,以尊他人也,故时劝时衰。君子以為禮,以為其身。以為其身,故神之為上禮。上禮神则众人贰,...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10_黄瑞云
黄瑞云云:“‘同於德者’四句,王本作‘同於道者,道亦樂得之;同於德者,德亦樂得之;同於失者,失亦樂得之。’他本亦基本相同。唯帛书甲、乙本并作‘同於德者,道亦得之;同於失者,道亦失之...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、卷子成疏‘是以’作‘故’。各本无两‘而’字。按:此文与上不相衔贯,疑当自为一章。有脱文。”
《老子》38_09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韩非《解老》作‘前識者,道之華也,而愚之首也。’‘前識’二字,严遵本作‘前職’,注‘预设然也’。据注知‘職’为误字。‘愚之始’,傅本‘始’作‘首’,王弼注‘道之華而愚之...
《老子》25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獨立□□□”,损掩“而不垓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為“而不改”;乙本作“獨立而不孩”,“孩”当為“垓”之假借(二字皆以“亥”為声符,上古当皆為之部字),《乙本释文...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五语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,□□□□□,不言而善應,不召而自來,彈而善謀”,前两语句全损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中间两句同此;最后一句“繟然”作“彈”,无“然”字。按:“彈”为“行...
《老子》39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无“之”字。今从甲本。其他诸本并同甲本。“昔”,王弼注为“始也”,河上公注为“往也”。两说皆通。“一”,约有五种解释,下面分别例举。 其一,释为“道”。成玄...
《老子》25_06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《列子·仲尼篇》注引夏侯玄引‘彊為之名’,则字作‘彊’。馆本、易州及《文选·宣德皇后令》注引‘强為之名’上有‘吾’字。经幢(广明本)作‘强名之曰大’。《文子·道原篇》引...
《老子》73_05_校笺_11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恢’,大也。包罗无外,如大網焉,虽稀疏而不失,巨细善惡皆不可逃也。此聖人所以辅万物之自然,而不敢妄为矣。”
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其”作“亓”;帛书乙本作“亓至也”,无“之”字。今从甲本。葛玄序文本“至”作“致”,无“之”字,“致”后有“一也”,谓“其致一也”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...
《老子》25_09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陆希声本第一句首有“故”字,“國(简作国)”作“域”,“居”后有“其”字,谓“故域中有四大,而王居其一焉”。遂州本“國(简作国)”作“域...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‘吾得’下有‘執’字,‘也’作‘矣’···‘得’字,彭作‘豈’,各本‘得’下有‘執’字。卷子成疏‘得’上有‘執’字,‘殺’作‘煞’。馆本‘得’上有‘試’字,‘殺...
《老子》39_08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臧疏‘歇’作‘泄’。成疏曰:‘歇,廢也。’是成亦作‘歇’。”
《老子》26_01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吕‘靖’作‘静’。”
《老子》74_06_校笺_04_薛蕙
薛蕙云:“‘夫代大匠斵者,希有不傷手矣’,一无‘者’字,一作‘希不自傷其手矣’。”
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帛书乙本无“而”字。今从甲本。严遵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御注三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邵若愚本、苏辙本、陈...
《老子》26_03_校笺_0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雖有榮觀’,‘觀’,去声,一作‘館’。‘觀’,从游之所也。‘宴處超然’,‘宴’,安也。王弼同古本,河上公作‘燕’。君子终日行,不离輜重,雖有榮华之觀,亦安居而超然不顾...
《老子》75_03_校笺_07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按:‘求生之厚’,当作‘生生之厚’,《文选·魏都赋》‘生生之所常厚’,张载注引《老子》曰:‘人之輕死,以其生生之厚也;’谓通生生之情以自厚也。足证古本原作‘生生’。《淮...
《老子》39_1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此其以賤為本邪,非乎’,程‘邪’上有‘非’字,无下二字(即无‘非乎’二字)。”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失根’,古本、龙兴观碑次解本作‘失本’,诸本作‘失臣’。”又云:“‘失根’,一作‘失本’,一作‘失臣’,非。今从王辅嗣本。”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此,后句作“亓死也囊”,“枯”作“”,“槁”假作“囊”(二字皆从高声,可假);《甲本释文》“棒”、“囊”二字皆已校为“枯”和“槁”。帛书乙本前句作“萬□□木之...
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07_洪赜煊
洪赜煊云:“‘琭琭’犹‘録録’,《广雅·释诂》:‘逯逯,众也;’《说文》:‘娽,随从也;’并通用字。王本‘貴物以多而见賤,落落石坚貌,石本賤物,以坚而自貞,是以两不欲也。’《晏子春...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18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,故‘无轍迹’。”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兵强’,古本下有‘者’字。‘共’一作‘折’。合手曰‘共’。‘商,桑榖生于朝,七日大共。’‘秦伯怒蹇叔曰:墓木拱矣。’皆合拱也。董云如字,言人共伐之也。”
《老子》41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,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、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景龙本、宋徽宗本、邵若愚本、林希逸本、司马光本、董思靖本、王雱本、彭耜本、杜道坚本、林...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5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‘用’,甲本作‘以’,乙本作‘用’,通行本、河上公本皆作‘用’。今从乙本。籌策,甲本作‘檮菥’,乙本作‘檮’,傅奕本、通行本皆作‘籌策’。‘檮菥’、‘檮’实皆应作‘籌策...
《老子》77_0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與’,音餘(简作馀)。”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08_焦竑
焦竑云:“‘辱’,古本作‘’。”
《老子》27_05_校笺_07_古棣
古棣云:“‘繩’,帛书乙本作‘’(甲本缺文)。‘’即‘繩’字之误。‘繩約’,即繩索。《说文》:791道篇校笺译评‘繩,索也;’‘約,纒束也;’是‘繩’、‘約’皆謂用丝繩捆物也。···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