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05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‘夫’作‘天’,无‘亦’字;景福本‘夫’作‘天’,有‘亦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4_11_校笺_11_高延第
高延第云:“事当垂成,人情易放,精力多疲,稍有疏忽,必致危殆,弃其前功。官怠於有成,病加於小愈,祸生於懈惰,比比然也。当加意保持,忽至幾成而敗。《庄子》所谓视其后者而鞭之也。”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0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五九引‘策’作‘筭’。”
《老子》28_03_校笺_09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谦下,則长久之德,不離於身,是以反歸於婴兒之时,神全而气和矣。”
《老子》53_01_校笺_09_古棣
古棣云:“‘介’字,甲本作‘摞’,其他各本,包括乙本,皆作‘介’。旧注,一说‘介’训小;一说训大。蒋锡昌说:‘《列子·杨朱篇》:无介然之虑者;《释文》:介,微也。顾本成疏:介然,微...
《老子》14_11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此两句言道不生不灭,无始无终。唐玄宗注:“无始,故‘迎之不見其首’。无终,故‘随之不見其後’。”严復云:“見首見尾,必有穷之物。道与宇宙,无穷者也,何由見之?”徐梵澄云:“...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范谓‘而’字王弼同古本,则王本脱‘而’字。王注‘晦以理物则得明’一句,恐系预為下文‘濁以静物’二句作解,未必《老子》经有此一句。盖因此二句经文,纯用比喻,故王弼先加一句...
《老子》64_09_校笺_05_王弼
王弼云:“当以慎终除微,慎微除亂。而以施為治之,形名執之,反生事原,巧辟滋作,故敗失也。”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故飄風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达真、程无‘故’字。‘驟雨’,‘驟’苏作‘暴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3_07_校笺_0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失,累多也。累多則失,故曰‘失’也。行失則与失同体,故曰‘同於失’也。”(此注陶鸿庆云:“此当云:‘失,累也。多則累,故曰失也。行累則与失同体,故曰同於失也。’‘累’,...
《老子》39_02_校笺_05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气象之大者,莫大乎乾元,故先标之为得一之首。纯阳之气由得一,故能穹窿广覆,资始萬物尔。形质之大者,莫大乎坤仪,纯阴之质,由得一故,故能旁礴厚载,资生萬物尔。”
《老子》28_1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想尔本“夫”作“是以”,“割”作“割”,谓“是以大制无割”。景龙本、敦煌丁本、(唐)李荣本“夫”作“是以”,谓“是以大制无割”。遂州本无“夫”...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08_洪颐煊
洪颐煊云:“按:《韩非子·解老》‘事大众而数摇之,则少成功;藏大器而数徙之,则多败伤;烹小鮮而数挠之,则贼其泽;治大國而数变法,则民苦之。’是以有道之君,贵静不重变法,故曰:‘治大...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‘王侯’,各本作‘侯王’。‘貞’,陆希声作‘正’。”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13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注引晋灼曰:‘老子曰:善閉者无關楗。’严君平曰:‘折關破楗,使奸者自止。’晋、严所见本皆作‘楗’,与王本同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鍵’,《说山训...
《老子》28_02_校笺_10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知雄守雌,是為善行,物所歸往,為天下溪。能如此者,則真常之德曾不離散。常德不散,即是全和。”
《老子》03_07_校笺_11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‘使夫知不敢為而已’句,乙本作‘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’,河上公本、通行本皆作‘使夫知者不敢為也,為无為’,与乙本异。今按:从上下文义看,应作‘使夫知不敢為而已’,意谓使得...
《老子》55_09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本章从开头到“心使氣曰强”,文意并未完整,当应有下三句“物壯則老,謂之不道,不道蚤已”三句,作为概括总结,而抽象出盛极必衰(即由“物壯則老”表达)的法則以诫世。查《经典释文...
《老子》58_0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,帛书乙本同此,唯“其”作“亓”。景龙碑本“孰”假作“熟”,谓“熟知其極”。其他诸本皆同帛书乙本。
《老子》59_03_校笺_02_成玄英
顾本成玄英疏云:“‘天’,自然也。‘式’,法也。‘莫若’犹无过也。言上合天道,下化黎民,元者无过,用无为至(之)法也。叹此无为之法,独能自利,利他。用之治身,则制伏魔试;用之治国,...
《老子》80_03_校笺_09_刘骥
刘骥云:“淡然自守,不相往来,故雖有舟輿无所乘之;恬然自足,不相纷争,故雖有甲兵无所陳之。”
《老子》68_03_校笺_02_水海
水海按:当以此句末断句,以此句作为上面四句的总结。上四句四“善”字,三句言用兵,謂用兵者不以武力怒气勝人,不以争斗克敵;一句言用人,謂用人者当谦卑处下,抑己举人;最后总之,謂“不武...
《老子》47_02_校笺_06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本、御注本‘牖’作‘牗’,牖之别体。”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19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此以‘魚’喻君,以‘淵’喻道。意謂魚离於水则死,君离於道则败。因近取譬,以言为人君者,不可须臾與道相失也。”
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06_张煦
张煦云:“‘王侯’,吕作‘侯王’,吕‘守’下有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15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尋尋呵不可名也,復歸於无物’,乙本假‘命’字为‘名’。今本‘尋尋’二字作‘繩繩’,傅奕本及诸宋本‘繩繩’下多有‘兮’字,王弼本捝此字。‘尋尋’、‘繩繩’同音...
《老子》67_03_校笺_13_王安石
王安石云:“夫道之大,则不可以名,故似不肖。小则可以名,故若肖。故曰:‘若肖,久矣其細也夫’。”
《老子》30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於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二句。今从乙本。景龙本“佐作“作”,“主”后有“者”字,“强”后无“於”字,謂“以道作人主者,不以兵强天下”。宋刊河上公本...
《老子》62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三语,帛书甲本如此;帛书乙本作“□立天子,置三鄉,雖有□□璧以先四馬”,损掩“故”和“共之”三字,“卿”假借为“鄉”(两字上古皆为阳部,可叠韵通假)。今从甲本。其他诸本“三卿”皆...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10_纪昀
纪昀云:“‘澹兮’,《永乐大典》作‘漂乎’。一本作‘忽兮’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