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29_08_校笺_05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引作‘故君子去泰、去甚’。‘甚’字河上注谓‘贪淫声色’,是也。《说文》‘甚,尤安樂也,从甘从匹。匹,耦也。’朱骏声曰:‘按甘者饮食,匹者男女,人之...
0549

《老子》05_04_校笺_05_姚鼐

姚鼐云:“‘虚而不屈’,改‘掘’字从王辅嗣本。”
05412

《老子》08_06_校笺_05_张煦

张煦云:“苏、吕无‘矣’字。”
05411

《老子》51_04_校笺_01_校堪

此两句,帛书甲本前句损掩一“道”字,“尊”后无“也”字;后句同。帛书乙本两句皆同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、敦煌己本、顾欢本、遂州本并无两“之”字和两“也”字,作“道尊,德貴”。河上公本、...
0545
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6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道不可以方所言,此言所者,以万物由是出而言也。人能有志于道,不离于初,故不失其所。如此者,乃久也。”
0547
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07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‘是以’,承上文也。聖人即举聖戒。凡腹,内也;目,外也。怀道抱德,充满于内,故為腹也。内视无色,反听无声,诸根空薄,净不染尘境,故不為目也。”
0545
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09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‘成功事遂’,按:景福本、法京敦甲本作‘成功遂事’,宜从之。‘百姓謂我自然’,河上本、王弼‘謂’上有‘皆’字。范应元本作‘百姓皆曰我自然’;《庄子·庚桑楚篇》郭注引作‘...
0549

《老子》27_01_校笺_16_水海

水海按:当有“者”字。无“者”,于义不全。“者”,特指代词,用在动词性成分之后,组成名词性结构,提示具有该行为、性质的实体,多指人(本“者”字指人),可译为“····的人”。“善行...
05415

《老子》79_01_校笺_07_陈柱

陈柱云:'报怨必当以德,若以怨报怨,必成大怨。尔时虽以德和之,其伤不复,已有餘怨矣。'
0545

《老子》52_08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習常’,御注、高翻作‘襲常’。”
05412

《老子》11_03_校笺_10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‘埏’、‘挻’义通,不必改字。《说文》‘挻,长也;从手从延。’《字林》‘挻,柔也,今字作揉。’朱骏声曰:‘凡柔和之物,引之使长,搏之使短,可折可合,可方可圆谓之挻。’王...
0546
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“執大象,天下往”,其主语是“圣人”,因本章承上章而言,省去“圣人”之主语。“往而不害,安平大”,其主语是“天下往歸之民”,因此句承上句而言,省去“天下往歸之民”的主语。“...
05412

《老子》65_03_校笺_07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无‘故’字、‘也’字,易州、罗卷及《书钞》三十、《治要》引无‘故’字。范、柰卷及《庄子·胠箧篇》成玄英疏引‘知’字同此,《书钞》三十、《治要》引作‘智’,下同。...
0546

《老子》25_04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天地’字,古本如此;一作‘天下母’。宜从古本。‘為天地母’者,言其生天地也。”
0548
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故人无棄人’,河上公、王弼作‘故无棄人’。”
0548

《老子》45_01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“成”,《说文》谓“就也”,《广韵》谓“毕也,就也”,即完成、完就、完毕之谊。非指某一具体物。“大成”是泛指最完全、最完满、最圆备。唐玄宗疏:“凡曰学人,功行大成,众德圆备...
05415

《老子》45_04_校笺_10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···大辯者,不言而信,故若訥也。”
0548

《老子》66_04_校笺_07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‘欲先民’,欲在民之前也。‘必以身後之’,先人而後己也。”
05415

《老子》75_02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民之難治者,以其上之有為也,是以難治’,古本。殊不知民不難治,至于難治者,由上之人有為多欲,而民亦化上,是以難治也。汉文帝尽灭民租,恭俭清静,而天下大治,其效著矣。苏...
05415

《老子》39_13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是以王侯自稱孤、寡、不榖’,榖,善也;又百榖之总名也。春秋王者多稱‘不榖’。”
0547

《老子》28_11_校笺_15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‘大制不割’,此明聖人用道也。夫聖人德全,大制群有,法乾坤之施洒雨露之恩,各畅其和,不知其力,令动植之物咸遂生成,曾不割伤以為己用,故云‘大制不割’。”
05410

《老子》04_01_校笺_05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沖’,古本作‘盅’。‘或不盈’,陆本作‘不满’。开元本、苏本‘或’下有‘似’。”又云:“‘沖’,本作‘盅’,器之虚也。”
0548

《老子》14_12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以語今之有’,各本作‘御’。”
0547

《老子》60_03_校笺_05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道藏河上公本二句无。”
0546

《老子》62_03_校笺_10_高明

高明云:“今同帛书甲、乙本校勘,甲、乙本均作‘美言可以市,尊行可以贺人’;尤其是甲本,在‘美言可以市’之后,而有一逗。说明自古以来即如此断句,王弼等今本既无也无误;而俞、奚之说非是...
05415
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18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老子‘言’字,多指声数法令而言,如二章‘行不言之教’,五章‘多言数穷’,十七章‘悠兮其贵言’,均是。‘希言’与‘不言’、‘贵言’同谊,而与‘多言’相反。‘多言’者,...
05412

《老子》02_04_校笺_04_石田羊一郎

石田羊一郎云:“‘不治’本作‘不為始’,‘為’字恐后人所增,‘始’与‘治’字形相近,传写者误作‘始’耳。王弼本作‘而不辭’,‘辭’字恐本作‘罱’,治古文,后人误加辛旁為‘辭’,‘不...
05413

《老子》02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作“夫唯居”,此“居”前误脱一“弗”字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帛书乙本。道藏河上公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(唐)李荣本、强思齐...
0547

《老子》49_02_校笺_04_水海

水海按:有“之”(结构助词)字,文义足,文句顺。当如帛书本有“之”字。 又,朱谦之云:“《北堂书鈔》七引‘姓’下无‘心’字。按:此言聖人不师心自用,唯以百姓之心為心而已。”
0548

《老子》49_10_校笺_04_俞樾

俞樾云:“按:‘為天下渾其心’下,河上公本有‘百姓皆注其耳目’七字,王弼本当亦有之,故注云:‘如此,则言者言其所知,行者行其所能,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,吾皆孩之而已。’是可证其有此句...
054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