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01_02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此二句中第一个“名”字和第三个“名”字,即“名”与“实”问题的“名”,即称“道”之名,如果说“道”是表明客观现象规律存在的,那么“名”便是反映客观自然的思维形式,也就是概念...
《老子》30_06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“果而毋得已居”,“毋”,副词,表示否定,相当於“不”。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卷十云:“‘無’,不也。····《老子》下篇:‘聖人不積。’《魏策》引作‘聖人無積’。《诗经·皇矣...
《老子》03_07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罗卷、易州及孙盛《老子疑问反讯》引并无‘夫’字。罗卷‘不敢’下有‘不’字。磻溪、白、赵写及《治要》引‘為’下并有‘也’字。”又云:“罗卷无‘為无為’三字。观王弼注‘使夫...
《老子》50_04_校笺_07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王本‘人之生’以下脱‘生而動’三字,‘之死地’上文脱‘皆’字。老子此旨盖言民生则思動,動则皆趋死地也。趋,往也。‘民’字作‘人’,系避唐讳改。傅奕本与《韩非子》同,此为...
《老子》15_10_校笺_12_吴澄
吴澄云:“‘曠’,空豁貌。‘若谷’,虚而善应也。”
《老子》67_03_校笺_10_于思泊
于思泊云:“‘肖’、‘笑’字通,‘久’、‘救’音近。是謂‘若肖,久其小’。‘小’与‘細’同义,较景龙只夺‘矣’字耳。”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宗兮寞兮’,按:范同此,磻溪‘宗’作‘寂’,各本并作‘寂兮寥兮’,馆本、易州作‘寂漠’,无二‘兮’字。又按二十章‘淡兮其若海,飄兮似无所止’两句,当是此章之文,一本错...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“致”与“至”通(上古二字皆为质部),帛书本作“至”,当为原字。“數”,帛书甲、乙本均有此字,可证《老子》本文之“數”不为衍文,马说非是。关于“輿”,此则为《老子》本字,或...
《老子》77_03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柰卷‘不足’下无‘者’字,‘補’作‘與’;易州、馆本、磻溪、卷子成疏、臧疏亦作‘與’。成疏曰:‘不足者與其福。’则成亦作‘與’。六朝残卷无‘有餘’、‘不足’下两‘者’字...
《老子》31_07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张舜徽校為“銛襲”為是。《甲本释文》与《乙本释文》校注谓“銛”读為“恬惔”,误也。“銛(xiān)”,锋利。《玉篇·金部》:“銛,利也。”《广雅·释诂二》:“銛,利也。”《正...
《老子》49_04_校笺_07_张煦
张煦云:“‘得善矣’,林及《御览》七十六引同此。各本作‘德善’,惟葛、赵亦有‘矣’字。下‘得信矣’同。”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11_苏辙
苏辙注云:“圆必旋,方必折,塞必止,决必流,善信也。”余培林云:“‘信’,诚信的意思。水并不言,但水能照人,功用相同於言。水照人时,美丑妍媸,各如其形,这就是‘信’。有德之人,所说...
《老子》69_04_校笺_07_陶绍学
陶绍学云:“‘執无兵’句应在‘扔无敵’句上。弼注曰:‘犹行无行,攘无臂,執无兵,扔无敵也;是王同此。”
《老子》78_06_校笺_10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'國,邦域也。垢,辱也。言体道之士,處於人世,谦退柔弱,达於违从;身受屈辱,不与物争,故堪為社稷之主,以牧苍生也。'
《老子》01_06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徼’,小道也,边也,微妙也。古吊反。”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河上、王弼作‘是謂不道,不道早已’;傅奕、王氏引刑州本,皆作‘非道’。”
《老子》34_06_校笺_13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正是言聖人之道,广大悉备之义。聖人者,大道之用也。大道者,聖人之体也。聖人与大道為体用,是何如其大也。”
《老子》54_02_校笺_06_奚侗
奚侗云:“按:马其昶曰:‘建抱而至于子孫祭祀不輟,犹《中庸》言大德受命,至于宗庙饗之,子孫保之,皆修身之效也。’按‘以’借作‘似’。第四章‘似’借作‘以’,可以互证。似,续也,见《...
《老子》65_08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至大順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道藏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景龙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敦煌辛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强思齐本、陆希声本、李约本、...
《老子》66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□□□□□諍”,损掩“天下莫能與”五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“争”假作“静”(上古二字皆為庄纽耕部),无“之”字。帛书乙本“與”後无“之”字。许抗生云:“‘之’...
《老子》81_04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聖人无積,既以為人,己俞有;既以與人,己俞多。’古本。‘俞’,平声。《音辩》云:‘俞,羊朱切。’傅奕引《广雅》云:‘益也。’《汉史》有‘民俞病困’。··聖人虚心应物,...
《老子》67_09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今捨慈,且勇’,御注、高翻‘捨’下有‘其’字,下二句亦然。”
《老子》48_01_校笺_11_陈鼓应
陈鼓应云:“‘為學日益’:為學是指探求外物的知识活动。这里的‘為學’,范围较狭,仅指对于仁义、圣智、礼法的追求。这些學问是能增加人的知见与智巧的。”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同,乙本“聾(简作聋)”字损掩。今从甲本。景龙本、赵孟頫本“使”作“令”,无“之”字,“聾(简作聋)”作“”,谓“五音令人耳”。按:“”即“聾”的异体。《字汇·耳部》...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07_张煦
张煦云:“赵作‘寵為下’,吕、苏作‘寵為下’,葛、林作‘辱為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14_13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以上诸说,皆可為一家之言。笔者认為,此处之“紀”,本為楚方言。扬雄《方言》云:“绁、紀,绪也。南楚皆曰‘绁’,或曰‘端’,或曰‘紀’,皆楚转语也。”《楚辞·九章·悲回风》“...
《老子》19_03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注云:“巧利本欲以便民,而其末必至挠民,盖巧利之习胜,则寝失淳朴之风也。上攻巧利,则下多奸贪,以至為盗,故絶弃世俗之所谓巧利之事,则盗賊无有矣。盖聖知、仁義、巧利非乱天下,而...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1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、彭、寇、宋河上、臧疏并作‘怕’。成疏云:‘怕,寂也。’是成亦作‘怕’。白、张嗣成、二赵、吴、潘及《文选·子虚赋》注引、《长杨赋》注引(胡本《长杨赋》注无)并作‘泊’...
《老子》65_05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知此两者,亦稽式也’,傅奕、王弼同古本。稽,古兮反,考也,同也,如《尚书》‘稽古’之‘稽’。傅奕云:‘稽式,今古之所同式也。’”水海按:《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》本引王弼...
《老子》80_04_校笺_08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上古結繩而治,今民既淳朴,则可使復結繩而用之。化底和平,则虽結繩亦不用矣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