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50_09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椯”(duǒ)【tuan】,端纽、元部。《说文》云:“椯,箠也。从木,耑声。”徐铉谓“兜果切”。《玉篇》云:“椯,丁果切。”《集韵》谓“都果切”。《说文》谓“箠...
0426

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夫亦將知止”,王弼本、御注本、傅奕本等通行本正同帛书乙本,俱作此文句。河上公本“止”作“之”,则由篆体比、二字形近而误耳。想尔本復又作“止”,后来多数本从...
0545
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09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此‘正’,当读如字。老子治国,主张清静无为,故即以清静之道为正。此《老子》特有名词也。四十五章‘清静为天下正’;五十七章‘我好静而民自正’;皆‘正’、‘静’互言,可证‘...
02713

《老子》51_03_校笺_03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是以萬物’,御注作‘是以聖人’。”
03212

《老子》32_09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“由”、“猶(简作犹)”虽古通,但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猶”。“猶”,猶如,若。又,通行本“小谷”作“川谷”,“川”字由於与“小”字形近而误耳。“小谷”与“江海”正相应。帛书整...
0339

《老子》09_02_校笺_09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‘税’字当从河上本作‘鋭’。《说文》:‘税,木杖也。’‘棁’既为木杖,不得云‘揣而税之’。《释文》虽据王本作‘税’,然言‘税’字‘音菟夺反,又徒活反’。考《玉篇·手部》...
02512

《老子》51_06_校笺_10_高亨

高亨云:“‘亭之,毒之’,河上本作‘成之,熟之’,古本多与河上本同。按:‘亭’,当读为‘成’。‘毒’,当读为‘熟’。皆音同通用。”
0429

《老子》33_03_校笺_07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勝人者,有力而已矣,未若自勝者,无物以损其力。用其智于人,未若用其智于已也。用其力于人,未若用其力于己也。明用于己,则物无避焉;力用于己,则物无改焉。”
04914

《老子》09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功述身芮,天□□□”,前句“遂”假作“述”(二字上古皆为物部字),“退”假作“芮”(“退”【t‘uet】,透纽物部;“芮”【nǐwāt】,日纽月部;物部【et】和月部【a...
04510
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12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善始之,则善养畜之矣。故‘天下有始’,则可以為天下母矣。”又云:“母,本也。子,末也。得本以知末,不舍本以逐末也。”第三十八章注云:“本在无為,母在无名。弃本舍母而适其...
0525
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14_古棣

古棣云:“‘强行者有志’,蒋释说是。《老子》说‘不为而成’(四十七章),‘为’也就是‘行’,不为也就是不行;但他却主张‘为道’,他说‘古之善为道者···’(六十五章),‘上士闻道,...
02712
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15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能无離’,‘離’,力智反。”按:疑陆见王本无“乎”字。
04513

《老子》52_06_校笺_02_吴澄

吴澄云:“‘日’,或作‘曰’,传写之误。”
0258
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06_王昶

王昶云:“至元作‘大道汎兮’。”
0495
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8_易顺鼎

易顺鼎云:“‘爱民治國,能无知’,当作‘能无以智’,与下句‘无知’不同。王注云:‘治國无以智,犹弃智也。能无以智乎,则民不辟而國治之也;’是王本正作‘能无以智’。‘以’,用也;无用...
03114

《老子》53_01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‘介’借为哲,《说文》曰:‘哲,知也,古文作矗。’《礼仪·士冠礼》注古文紒作結。曹宪《广雅》注曰:《说文》‘霁’即籀文髻字。此哲、介、吉三声相通之证。”
0388

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08_王昶

王昶云:“‘衣被’,开元、至元作‘愛養’。”
0459
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13_释德清

释德清云:“‘明白四達’,谓智无不烛也。然常人有智,则用智于处,衒耀见闻。聖人智包天地,而不自有其知,谓含光内照,故曰‘明白四達,而无知’。老子问人能如此乎。”
03815

《老子》53_04_校笺_03_张煦

张煦云:“葛‘除’作‘持’。”
03614
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13_楼宇烈

楼宇烈云:“道无為而无不為,冥冥中主宰一切,所以既可名為小,又可名為大。大者,‘取乎弥纶(充满)而不可极’;小者(微),‘取乎幽微而不可睹’(《老子指略》)。”
0398

《老子》11_02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本皆以‘當其无’断句。按《考工记》‘利转者,以无有為用也’;是应以‘有’字断句。下并同。”水海按:陶方琦同意毕说。
0358

《老子》53_06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猒”(yàn)是。《说文》云:“猒,饱也,足也。”《玉篇》云:“猒,於艳、於盐二切,足也,饱也。”段玉裁《说文注》云:“浅人多改‘猒’为‘厭’,‘厭’专行,而‘猒...
03711
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5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傅、范本‘象’下有‘者’字。御注‘象’作‘’。按‘象’借为‘像’,《易传·系辞》:‘見乃谓之象。’‘大象’即大像也。成玄英疏‘大象犹大道之法象’,是也。”
05611

《老子》11_06_校笺_05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王、傅及诸本皆如此,惟无‘也’字,据帛书补。此亦當以‘无有’断句,如上。”
0378

《老子》54_01_校笺_07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强本荣注‘善建不拔,善抱不脱’,则荣本无二‘者’字。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及《文子·上仁篇》引‘善建’句同此(指王弼本)。”
02710
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道之出’,‘出’尺类反。”
0948

《老子》12_02_校笺_03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景福、敦煌乙、敦煌丙、御注诸本均作‘田’。”
0297

《老子》54_04_校笺_02_焦竑

焦竑云:“赵至坚‘乃’作‘能’。‘乃餘’,赵作‘能有餘’。”
03711

《老子》35_06_校笺_05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强本成疏引经文云:‘視不足見,···聽不足聞,··用不可既;’是成作‘視不足見,聽不足聞,用不可既。’王注:‘視之不足見,···聽之不足聞,··用之不可穷极;’上二...
03714
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文次与通行本稍异,似有错简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正义引“五味令人口臭,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聾”。其文次又不同。《庄子·天地篇》云:“且夫失性有五:一曰五色...
041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