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3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是謂龍辱若驚”,“胃”為“謂”之音假或省写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乙本作“是胃弄辱若驚”,“胃”為“謂”之假借,“弄”為“寵(简作宠)”之假借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订。...
《老子》13_08_校笺_1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轻身而不修身,则自取危亡也。是以君子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故终身无患也。”
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侯王”。顾欢本成玄英疏云:“萬乘之主,五等之君,若能守持此道,八荒萬国自然从化,行人亦尔。所以偏举侯王者,明君王為化利物宏多也。”成玄英尚强调作“侯王”的...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敦煌丙本、强思齐本‘皦’作‘皎’,陆希声本、王真本、焦竑本、周如砥本作‘曒’。按:《后汉书·乐恢传》云:‘恢独暾然不污於法。’注云:‘暾,明也,音公乌反。或从白作皎,音...
《老子》14_09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是謂无狀之狀,无物之象’,古本。《淮南子》、扬雄、傅奕同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“觀”后有“其”字,马、蒋说是也。《文子·道原篇》引作“吾以觀其復”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“吾以觀其復也”,皆有“其”字,与帛书甲、乙本同。王弼本误夺“其”字,当据帛书本...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6_唐玄宗
唐玄宗注疏云:“‘三者’,谓‘三絶’。此三者但令棄絶,未示修行,故以為文不足垂教,更令有所屬者,在下文‘見真素’、‘抱淳樸’、‘少私邪’、‘寡贪欲’也。” 又,桂君五十郎云:“此节...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1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漂无所止’,室町本同。王羲之本作‘飂兮若无所之’。又孙鑛《古今本考正》曰:‘飂兮若无止,一作漂兮若无止,一作膠兮似无止。’‘膠兮似无止’不知所据何本,疑‘廫’字之误。...
《老子》80_05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吕等无‘至治之極民各’六字,‘俗’作‘居’,‘業’作‘俗’。”
《老子》22_04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吕‘聖人’上有‘是以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71_01_校笺_04_李道纯
李道纯云:“‘知不知,上’。或云‘知不知,尚矣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、卷子成疏‘是以’作‘故’。各本无两‘而’字。按:此文与上不相衔贯,疑当自为一章。有脱文。”
《老子》25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獨立□□□”,损掩“而不垓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為“而不改”;乙本作“獨立而不孩”,“孩”当為“垓”之假借(二字皆以“亥”為声符,上古当皆為之部字),《乙本释文...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此,后句作“亓死也囊”,“枯”作“”,“槁”假作“囊”(二字皆从高声,可假);《甲本释文》“棒”、“囊”二字皆已校为“枯”和“槁”。帛书乙本前句作“萬□□木之...
《老子》41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,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、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景龙本、宋徽宗本、邵若愚本、林希逸本、司马光本、董思靖本、王雱本、彭耜本、杜道坚本、林...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10_徐梵澄
徐梵澄云:“‘物无棄财’句,通行本作‘常善救物,故无棄物’,‘救物’,真本作‘披物’,想系字误。古本作‘····人无棄人,··物无棄物’。兹据甲、乙两本作‘是以聖人恒善救人,而无棄...
《老子》78_03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'御注、高翻作'故柔勝剛,弱勝强';河上、王弼无'故'字,作'弱之勝强,柔之勝剛'。'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有'故'字,作'故柔勝剛,弱勝强';宋刊河上公本才无'故'字,作'弱之勝强,柔...
《老子》42_05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‘患’,各本作‘惡’,疑此讹。易州、臧疏引‘穀’并作‘轂’,馆本作‘整’。”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11_苏辙
苏辙云:“避高趋下,未尝有所逆,善地也。空虚静默,深不可测,善淵也。”
《老子》52_08_校笺_06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二本作‘襲常’。”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13_吕惠卿
吕惠卿云:“於張知歙,於强知弱,於興知废(‘興’、‘廢’当从帛书作‘與’、‘去’),於與知奪,非知几者孰能與於此哉!”
《老子》13_09_校笺_09_王引之
王引之云:“‘於’犹‘為’也(此‘為’字读去声)。《老子》曰:‘故貴以身為天下,若可寄天下;愛以身為天下,若可託天下。’‘於天下’即‘為天下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14_10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怳’,虚往反。”
《老子》15_14_校笺_1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钱大昕曰:‘故能蔽不新成,石本作能弊復成,远胜他本。’是也。傅本作‘是以能敝而不成’,脱一‘新’字,與老子义相反。易说以‘敝則新’,证此文当作‘故能蔽而新成’,其说...
《老子》59_06_校笺_04_河上公
河上公注曰:“國、身同也。母,道也。人能保身中之道,使精气不劳,五神不苦,则可以長久。”
《老子》63_02_校笺_09_高延第
高延第云:“大小多少同观,故恩怨相等。太上无施報,此言有報者,有道之人,无论有怨无怨,惟以生育覆养為事。自怨者观之,则以為報之以德耳。”
《老子》20_07_校笺_13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(衆人)有为,动生情欲,熙熙逐境,役役终身,如馁夫之临享太牢,恣贪滋味,冶容之春臺登望,动生爱著。春臺所以为爱著者,谓其卉木滋荣,禽鸟鸣匹,阳和陶然,易淫荡也。”
《老子》65_03_校笺_09_王弼
王弼注云:“民之難治,以其多智也。当务塞兑闭门,令无知无欲。而以智术动民,邪心既动,复以巧术防民之伪,民知其术,随防而避之。思惟密巧,奸伪益滋,故曰‘以智治國,國之賊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,后句“朢”作“整”(“朢”的或体);乙本前句同,后句“物”作“沕”。邢玄本“之”后有“於”字,“朢”作“恍”,“物”作“惚”,谓“道之於物,惟恍惟惚”。今诸...
《老子》81_03_校笺_08_水海
按:高明等人说是。“多”,谓多積也。此两句言:善良的人不多積(财货),多積(财货)的人不善良。因多積者心贪狠也,故言不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