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河上公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强思齐本、白文本、葛玄序文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陈象古本、吕惠卿本、邵若...
《老子》67_04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持而寳之’,范、潘、宋河上、易州、罗卷同此;然河上注曰:‘抱持而保倚’,是河上作‘持而保之’。磻溪、寇、白、张嗣成、二赵作‘保而持之’,彭、吴、馆本、卷子成疏、臧疏作...
《老子》24_04_校笺_0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无‘者’字,‘伐’作‘饒’。《文选·奏弹王源文》注引‘自伐’二句,亦无‘者’字。《庄子·山木篇》引‘大成之人’曰:‘自伐者无功。’《论语义疏》三引李充曰:‘自代者无...
《老子》67_08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‘敢’作‘能’。卷子成疏夺‘不敢’以下十一字。伦谓俞先生说是。弼注曰:‘然后乃能立成器為天下利,為物之長也。’河上注曰:‘成器长,谓得道人也。我能為〔得〕道人之...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22_徐梵澄
徐梵澄云:“以义理言:人而有德美事功,自然彰明者也;而必自加表扬,高自矜许,皆不需者也。譬如‘餘食、贅行’,乃为人所轻。”
《老子》67_12_校笺_0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死矣’,严本作‘則死矣’,御注作‘且死矣’。”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;帛书乙本“敝”假作“”(二字上古皆为并母月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正。今从甲本。道藏河上公本“洼”作“窊”,“敝”作“弊”,谓“窊則盈,弊則新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...
《老子》68_01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善為士者不武’,古本作‘古之善為士者不武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22_04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抱一’谊,見前第十章。‘式’,法也。與上章‘容’字谊同。法者,謂法象,或模范也。‘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’,言是以聖人行卫生之术,為天下模范也。此极言聖人重身轻物,故不...
《老子》68_04_校笺_08_于省吾
于省吾云:“‘配天’二字,应有重文,本作‘是謂配天,配天古之極’。”
《老子》22_08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“矜”(jīn),矜夸,骄傲,自负。详見上章节校笺文。全句意思是:不自负骄矜,所以能長久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‘矜’,大也。聖人不自贵大,故能長久不危。”
《老子》69_04_校笺_07_陶绍学
陶绍学云:“‘執无兵’句应在‘扔无敵’句上。弼注曰:‘犹行无行,攘无臂,執无兵,扔无敵也;是王同此。”
《老子》22_11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臧疏‘誠’上有‘故’字。馆本、易州‘誠’作‘成’,上有‘故’字。此三句似注文。”
《老子》70_01_校笺_02_石田羊一郎
石田羊一郎云:“下文‘言有宗’二句,检文义当在此上。‘甚易行’上当脱‘吾事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;帛书乙本前句“飄(简作飘)”作“”,后句同。今从甲本。王弼本、宋徽宗本、邵若愚本、林希逸本、董思靖本、王雱本、彭耜本、张嗣成本、张之象本“飄(简作飘)”字前皆有...
《老子》70_05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則我貴矣’,一作‘則我者貴’。”
《老子》23_03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高明说比较符合《老子》之旨。但“孰為此”不是陈述句,而是不需要回答的反问句。谓谁使飄風、暴雨如此?言外之意即“道”,这是自然的。万物既始於“道”,飄風、暴雨亦必因“道”而生...
《老子》71_01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知不知,上’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知而不知,尚矣’。王本文谊不显,当据《淮南子》为正。”
《老子》38_02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“下德”是对“上德”而言。“上德”是有德者,“下德”是无德者。此两句谓:下德之人,执守着形式上的德,此实无德。
《老子》23_07_校笺_04_高亨
高亨云:“按‘失’当作‘天’,形近而讹。《庄子·大宗师篇》:‘天而生。’《释文》:‘向崔本作失而生。’即‘天’、‘失’互误之证。‘德者,同於德’,谓從事於德者同於德也。‘天者同於天...
《老子》72_02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无狎’,狎,户甲反。‘无厭’,厭,于艳反。”
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“上禮”,最讲禮仪之人。“莫之應”,即“莫應之”。“莫”,否定性无定代词,没有谁,没有人;“之”為“應”的前置宾语。“攘”,音rǎng,即陆德明所云“若羊反”。“攘臂”,捋衣...
《老子》25_0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混成’,混,胡本反。‘先天’,先,悉荐反。”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“見(xiàn胡甸切)”,即“現”的本字,意为显露、表現。吴澄注云:“‘自見’,自显著所知以示人。”“自見”即自我显示之义。这两句,是承前所得的结论,据王弼注谓“不自見其所知...
《老子》38_09_校笺_11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前識者’,前人而識也,即下德之伦也。竭其聪明以為前識,役其智力以营庶事,虽得其情,奸巧弥密,虽丰其誉,愈丧笃实。劳而事昏,务而治薉,虽竭圣智,而民愈害。舍己任物,则无...
《老子》25_03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易州、馆本、臧疏无‘而’字,下句同。臧疏引节解曰:‘故曰周行不殆也。’则节解亦无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05_陈碧虚
陈碧虚云:“开元御注本、河上公本并作‘繟然’。严君平本作‘默’。王弼本作‘坦’。”
《老子》39_02_校笺_03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寧’字,《绩语堂碑录》因避清帝讳改为‘甯’。今据原碑文改正,下同。”
《老子》25_06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今譣帛书甲、乙本,皆作“吾强為之名曰大”,正与想尔本、景龙本等本合。“强為”前有“吾”字,非為衍文。这是老子自述他又為这种“昆成”之物命名之情况,且引出下文他描述的道的全部...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民常不畏死,如之何其以死惧之’,古本。谓民之争利犯法而常不畏死者,由上之人有为多欲而然也。在上者只当清静无欲而使之自化,如之何更以死罪惧之?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