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8_06_校笺_03_吴澄
吴澄云:“‘樸’,谓木质,未斲為器。此章之意,欲自常德,而反本復始,以歸於太初之道。...曰‘无極’,曰‘樸’,皆以喻太初之道。”
《老子》02_06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此二句言:正因為不居其功,所以就不会失去功绩。高延第谓“功成则退,不為外物重轻,人反以成功归之不去。”即得其旨。老子意思是“聖人”不居自己所建之功而自傲,所以反倒功绩长存。...
《老子》46_04_校笺_03_成玄英
顾本成玄英疏云:“禍即罪之深重者也。言心贪前境,不知厌足害人损物为罪日深,非唯災及一身,亦乃禍延三族。”
《老子》03_07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马叙伦谓“為无為”三字為注文而衍,則是也,今帛书乙本則无“為无為”一句。又,“夫”,犹“衆”也,《淮南子·本经篇》高注云:“夫人,衆人也。”《尚书·召诰》云:“夫知保抱携持...
《老子》05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天地□間,□猶橐籥舆”,前句损掩“之”字,后句损掩“其”字,“與”音假作“舆”(上古二字皆为余纽鱼部);帛书乙本作“天地之間,其猷橐籥舆”,“猷”则為“猶(今简...
《老子》07_01_校笺_03_王昶
王昶云:“邢州作‘天地長久’。”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07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思玄赋》注引‘以’作‘又’。”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03_王纯甫
王纯甫云:“‘貴大患若身’,当云‘貴身若大患’;倒而言之,文之奇也,古语多类如此者。”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示”假为“視(简作视)”(上古二字皆为脂部,故可叠韵通假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視,假借为示···《汉书》多以‘視’为‘示’,古通用字。”《尚书·周书·洛诰》:...
《老子》13_1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愛以身為天下,女何以寄天下”,前句同此句;从上下文义看,后句不通。帛书乙本前句同此句,后句“若”作“女”;“女”,后来写作“汝”(“女”為“汝”的古字)。《集韵...
《老子》56_01_校笺_05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二‘知’字均当读为‘智’,古人通用。此言人君大智若愚,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不以多言为贤也。”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涣兮若冰之將釋’,下三句皆有‘兮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12_韩非子
《韩非子·解老》云:“聪明睿智,天也;动静思虑,人也。人也者,乘于天明以视,寄于天聪以听,托于天智以思虑。故视强则目不明,听甚则耳不聪,思虑过度则智识乱。目不明则不能决黑白之分,耳...
《老子》16_10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唐写卷子残本、经幢本作‘知常曰容’。”
《老子》62_03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俞说是也。六朝残卷、馆本、磻溪作‘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’,各本并作‘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’。譣弼注曰:‘故曰:美言可以市也。尊行之,则千里之外应之,故曰:可以加...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15_成玄英
顾欢本成玄英疏云:“‘智慧’,聖智也。上以聖智治,法物令滋彰,下则诈僞百端,以避刑网,还窃聖智以为僞具,智之害物,备在庄文。”
《老子》81_07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而不争’,‘争’,争斗。注同。”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見’,陆:贤遍切;李:显也。”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4_淮南子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云:“道曰规始于一,一而不生,故分而为阴阳,阴阳合而萬物生。”
《老子》29_08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是以聖人去甚、去奢、去泰’,按:各本同此。《说文》:‘甚,尤安乐也。’此非其义,当借為‘僭’。《说文》‘糣’、‘糂’為一字,可证‘甚’声与‘朁’声相通。‘泰’读為‘汰...
《老子》03_05_校笺_08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虚心者,譬如不自見,不自是,不自伐,不自矜。所以聖人之心,虚靈明妙,荡荡空空,不曾有一物所系。少有纤毫尘垢,即為魔境,便不是虚心之妙矣。实腹者,譬如神清气足,理备道全。...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14_清世祖
清世祖注云:“不矜其能,不伐其功,不驕其势,其果常出於不得已,是乃果而勿强之道也。”
《老子》48_06_校笺_06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道藏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》无‘又’字,校云:傅奕本第四十一章经文作‘又不足以取天下矣’。”
《老子》50_06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蓝□□執生者”,“蓋”查马王堆汉墓帛书《老子甲》二五,原字当作“葢”。“葢”,同蓋(盖)。《说文》云:“葢,苫也。从艸、盇声。”邵瑛《群经正字》云:“今经典多作‘...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12_古棣
古棣云:“帛书甲本作‘汎’,乙本作‘渢’,古代‘凡’、‘風’同声,‘渢’当是‘汎’的假借字。马叙伦‘氾’解作氾滥,不妥。氾滥為贬词,老子不会用以形容道。高亨训‘氾’為博,甚确。高说...
《老子》53_04_校笺_09_吴澄
吴澄云:“此言夸张之事。···朝甚除治,则宫室奢靡可知矣。田燕倉虚,谓夺民时而不得耕耨,竭民力而无所蓄积。”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0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為腹者,以物养己;為目者,以物役己。故聖人不為目也。”
《老子》55_03_校笺_13_高亨
高亨云:“毒蟲、猛獸、攫鳥,皆从喻强暴残毒之人也。此三句言虽强暴残毒之人,对赤子亦不加害耳。”
《老子》56_06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上句前应有“故”字。此两句及下四句,是承上文“知道之士”“塞说”、“閉門”、“和光”、“同塵”、“銼鋭”、“解紛”而言,当有“故”也,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景龙本等本有“故”字...
《老子》14_07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下’,古本作‘下之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