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02_薛蕙
薛蕙云:“‘同於失者,失亦得之’,一‘亦’字下有‘樂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7_09_校笺_0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《众经音义》二十三引无‘者’字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治要》、《后汉书·儒林传》注引‘資’下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2_10_校笺_07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说文》:‘父,巨也。’‘巨,规巨也。’‘教父’即‘教巨’,犹言‘教条’也。训‘父’为‘始’,非是。”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并作‘萬物作焉而不辭’。陆希声及《太平御览》七十六引皆无‘焉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6_05_校笺_05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、《喻老》二篇引‘咎莫大於欲得’句,‘大’均作‘憯’。《解老》此语上文云:‘苦痛杂於肠胃之间,则伤人也憯,憯则退而自咎;’即释此‘僭’字之义也。‘憯’与...
《老子》31_10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故吉事尚左’,各本无‘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09_吴云
吴云云:“‘愛養’,傅本作‘衣被’。毕云‘衣、愛声近’,是也。”
《老子》35_06_校笺_06_古棣
古棣云:“马说,非。奚侗训‘足’为得,是;断言三句皆作‘不足’则非。上两句应作‘不足’,‘視之不足見,聽之不足聞’,即視之不得見,听之不得聞。作‘不得’与‘不可’,有差别:‘不得’...
《老子》13_08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‘苟’作‘及’,无‘乎’字,王弼同。”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人多知,而何物兹□”,前句句末无“慧”字;后句“奇”假作“何”(上古“何”字属匣纽歌部,“奇”字属见纽歌部,为叠韵通假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后句句末损掩“起”...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不劌’,劌,居卫反,河上作‘害’,伤也。”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百姓皆曰我自然’,‘曰’字,严遵同古本。··故功成事遂,百姓不知帝力,皆曰我自然,此乃相忘于道德也。”
《老子》64_09_校笺_02_奚侗
奚侗云:“四句(指‘為之者敗之,执之者失之。是以聖人无為也,故无敗也;无執也,故无失也’)与上下文谊不相属,此第二十九章中文,彼章捝下二句,误羼于此。”
《老子》65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如此,今从帛书本。傅奕本“恒”作“常”,谓“常知此两者,亦稽式也”。李道纯本无“恒”字和“知”字,“稽”作“楷”,无“也”字,谓“此两者,亦楷式”。遂州本无“...
《老子》25_09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域中有四大,而王處其一尊’,河上公、王弼句下无‘尊’字,有‘焉’字,‘處’作‘居’;河上公无‘而’字。”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无“而”字,宋刊河上公本则有此“而”字。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此两句帛书本与诸本差异较大。前句,除张嗣成本与释德清本之外,他本皆无“將”字。据前文有“使”字(乙本)或“若”字(甲本),表使然,并非必然和已然,所以此处有“將”字为宜,张...
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04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毕氏《考异》据《文选·藉田赋》注引‘貴’下‘高’下皆有‘必’字。鼎按: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及《意林》皆有‘必’字,于意为足。”
《老子》26_03_校笺_08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‘宴’作‘燕’。”
《老子》77_01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其猶張弓乎’,古本作‘其猶張弓者歟’,邵‘猶’作‘由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27_05_校笺_10_吴澄
吴澄注云:“‘繩’、‘約’,索也。合之而成体曰繩,用之而束物曰約。结系者必用繩約,然常人所为尔。有道者观之,则岂謂之善哉?善結者,以不結为結,故无繩約而其結自不可解。”
《老子》40_01_校笺_02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各本无‘也’字,今依帛书甲、乙本补。有‘也’字,语意圆足,自胜今本矣。”
《老子》46_02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诸家释“戎馬”为“军馬”、“兵馬”或“战馬”等。如此解释“戎馬生於郊”,义不可通。古代战馬为骟馬,不得生於郊也;且古者战馬用牡不用牝,不得生於郊明矣。 又,蒋锡昌云:“此言...
《老子》07_02_校笺_15_高明
高明云:“‘以其不自生’,则谓天地不自私其生。第五十章云:‘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,而民生生,动皆之死地十有三,夫何故也?以其生生也。’‘生生’即贵于养生,俗谓贪生怕死,故而死...
《老子》50_07_校笺_03_王先慎
王先慎云:“河上、王弼本‘兕虎’作‘虎兕’,傅本、赵本与《韩非子·解老》合(作‘兕虎’)。”
《老子》09_03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范‘室’字同此。各本及《后汉书·折像传》注引并作‘堂’。‘室’字是,‘室’与‘守’韵。”
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1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虚静恬淡无為也,天地、人物得之以运行生育者,无不為也。王侯若能守道而虚静、恬淡,则无為矣;萬物將自化其虚静恬淡,则是无不為矣。化者虽有气质昏膈、躁动多欲者,亦將不待教令...
《老子》14_0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林志坚本句前有“此”字,“可”下有“以”字,“至计”作“致詰(简作诘)”,謂“此三者不可以致詰”。其他通行本作“此三者不可致詰”。
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若’作‘如’;‘咳’,河上公作‘孩’。《说文解字》曰:‘咳,篆文孩。’古文字同。”
《老子》22_04_校笺_07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‘式’即‘栻’字。《广雅》:‘栻,梮也。’梮有天地,所以推阴阳,占吉凶,以枫子枣心木為之。《汉书·王莽传》:‘天文郎案栻于前;’即此。字亦作‘式’。《周礼》:‘太史抱天...
《老子》38_10_校笺_09_文子
《文子·上仁篇》云:“文子问:‘仁義禮何以為薄于道德也?’老子曰:‘為仁者必以哀乐论之,為義者必以取与明之;四海之内哀乐不能徧(遍),竭府库之财货不足以赡万民。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