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6_12_校笺_08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王者,人道之極也。人道极,则至於天道矣。天与道合而为一。”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美’與‘惡’一德,世人以为绝然相反之事,然亦不过程度之差耳。故曰‘美之與惡,相去何若?’老子此言,盖欲圣人以无为为化,而自根本上泯绝人间美惡之分也。四十九章:‘圣人无...
《老子》80_01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使民有什伯之器’,纂微、司马、曹、陈并无‘民’字。‘而不用也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叶、黄、程并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81_01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;善言不辯,辯言不善。’古本。信实之言多朴直,故不美;甘美之言多华饰,故不信。嘉善之言止于理,故不辯;辯口之辞乱于理,故不善。”水海按:范本前两句同...
《老子》22_11_校笺_02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故成全’,各本作‘誠全’,无‘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并作“相若”,盖《老子》原文当如此。作“相加”,义不可通。“加”字无“当”义,道藏集注本引王弼注正作“若,当也”。王弼当作“若”,与帛书本同。我疑心《老子》原文...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21_詹剑峰
詹剑峰云:“‘希,言自然’,据何心山说:‘此处当希字绝句,不可以希言与多言对解。’据宋徽宗说:‘希者独立於万物之上而不与物对,列子所谓疑独者是也。’可见‘希’即道也。这章肯定:道即...
《老子》71_01_校笺_06_张煦
张煦云:“吕等‘尚’作‘上’,无‘矣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8_05_校笺_0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下義為之而有以為’,‘下’各本并作‘上’。‘上’字是。‘有’,臧疏误作‘无’。”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河上公本“同於失者,道亦失之”之后,有“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”句,想尔本有“信不足,有不信”句,此说明汉代经文已衍此两句。应以帛书本為准,此两句应删。
《老子》29_04_校笺_08_高亨
高亨云:“‘故’,傅本作‘凡’。景龙碑、龙兴观碑并作‘夫’。按:‘故’字误,当作‘凡’或‘夫’。又按:行者步于前,随者从于后,义正相反。”
《老子》45_03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詘’,音屈,枉曲也。太史公司马谈同古本(作诎)。大直者,顺物自然,故若詘也。大巧者,至妙无机,故若拙也。”
《老子》30_05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‘驕’作‘’。各本‘不’作‘勿’,石田羊一郎‘不’作‘無(今简作无)’。”
《老子》47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句首的“弗”字和句末的“成”字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赵孟頫本“弗為”作“无為”,作“无為而成”。其他诸本作“不為而成”。
《老子》51_05_校笺_01_校堪
此两句,帛书甲本前句作“夫莫之时”,“时”即“爵”之省形,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就校为“爵”,句末无“也”字;后句同。帛书乙本前后两句皆同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、顾欢本、敦煌己本、遂州本...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17_李息斋
李息斋云:“大道汎兮,充满八极,及其用之,如在左右。”
《老子》13_05_校笺_03_奚侗
奚侗云:“吴澄本无‘是謂寵辱若驚’六字,以下文例之,似是。”
《老子》56_06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(‘不可得而親’)葛、吕‘不’上有‘故’字。(‘亦不可得而疏’)吕、林、赵无‘亦’字,下同。”
《老子》14_09_校笺_05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敦煌丙本无‘謂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1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自然,其端兆不可得而见也,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。···居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不以形立物,故功成事遂,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。”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通行本经文作“此三者”,譣帛书甲、乙本作“此三言也”,虽文稍异,然其义同,且“此三言”指上文“三絶”,文谊亦坐实,故“此三言也,以為文未足”為原经文无疑。徐梵澄谓:“‘此三...
《老子》65_02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高明说是。《老子》古本当无“多”字。道藏严遵本、怡兰堂刊严遵本即无“多”字。遂州本亦无“多”字,作“人之難治,以其知故”;“知”后之“故”当属下句,可知“多”字为衍文。又:...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05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悶悶’,李(畋):莫奔切,宽大貌。陆音如字,非宽大之称,又於经不协韵。‘澹兮其若海’,纂微作‘忽若海’;司马作‘忽兮其若晦’;苏、曹、陈作‘忽若晦’;叶‘海’作‘晦’;...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夫惟不争,故天下莫能與之争’,按:张嗣成‘惟’字同此,无‘能’字。馆本‘惟’作‘唯’,无‘天下’二字。宋河上同此,但‘惟’作‘唯’。譣河上注曰:‘此言天下贤與不肖,无...
《老子》22_11_校笺_13_吴怡
吴怡云:“‘全而歸之’的‘全’,虽然是由前一句的‘曲則全’而来,可是它的意义却不限于‘曲則全’的‘全’字。老子在此处只是以‘曲則全’為例,其实,这里的‘曲則全’是包括了‘枉則直’、...
《老子》23_04_校笺_09_奚侗
奚侗云:“强梁之气,反乎自然,其势不可久。··强梁之气,虽天地亦不能持久,何况於人?”
《老子》75_01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后汉书·郎颉传》引作‘人之飢也,以其上食税之多也’。人君欲多,则费大;费大,则税重;此必然之势也。然税重,则民飢矣。”
《老子》39_12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高以下為基’,御注脱‘为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18_吴澄
吴澄注云:“有輕而无重,則失其輕之根;有动而无静,則失其躁之君。”
《老子》28_08_校笺_12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忒,差忒也。知白守黑,是谓德全。德全之人,可為天下法式,則真常之道随应而用,应无差忒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