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8_06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樸”。作“朴”,当為假借字(上古二字皆為滂纽屋部),《广韵·觉部》:“朴,同樸。”《庄子·山木篇》:“其民愚而朴。”今“朴”為“樸”的简化字。作“撲”或“...
《老子》79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如此;帛书乙本作'禾大□,□□□□,□□□為善',第一句'和',假借作'禾'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歌部),'怨'字損掩;第二句'必有餘怨'全損;第三句損'焉可以'三字,《乙本释文》...
《老子》42_10_校笺_07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说文》:‘父,巨也。’‘巨,规巨也。’‘教父’即‘教巨’,犹言‘教条’也。训‘父’为‘始’,非是。”
《老子》28_10_校笺_05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五九全引此章,独无‘樸散則為器’句。”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12_奚侗
奚侗云:'《广雅·释诂》云:'司,主也。'《诗经·崧高》:'徹申伯田。'毛传:'徹,治也。'有德者泊然无為,不藏是非,善恶无責於人,而上下和合,故云'司契'。无德者,愁五藏以為仁义,矜血气...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张松如驳刘师培、易顺鼎所持“‘出於’误入注文说”,很是有力;但是谓“‘无有’者无形之道也,‘无間’者有形之物也”,也似牵强。老子在这里使用的“无有”的概念,不同於“无名”和...
《老子》29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前句,后句作“吾見其弗□□”,损掩“得已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作“將欲取□□□□□□□□□得已”,损缺“天下而為之,吾見其弗”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...
《老子》01_04_校笺_03_蒋锡昌
蒋锡昌则云:“司马光、王安石、苏辙辈读此,皆以‘有’字、‘无’字为逗,不知‘有名’、‘无名’为老子特有名词,不容分析。三十二章:‘道常无名,···始制有名;’三十七章:‘吾将镇之以...
《老子》44_02_校笺_0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世欲之人多轻身而徇名貨,贪得而不顾危亡,故老子问之曰:身與名货孰親孰多?必竟是身親于名,身重于貨也。至于名貨得而身致危亡,孰为病邪?盖因贪名貨而致身亡,必竟是身元无病而...
《老子》29_03_校笺_05_古棣
古棣云:“‘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’為止,显然一章未竟,可是接下去的却是:‘夫物或行或隨,或歔或吹,或强或羸,或載或隳。是以聖人去甚,去泰,去奢。’这完全与上文不相干。高亨有見于此,说...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11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两者,‘常无’与‘常有’也;‘玄’者,深远而不可分别之义。盖非‘无’不能显‘有’,非‘有’不能显‘无’,‘无’与‘有’同出而異名也。以道为‘无’,则万化由之而出;以道为...
《老子》45_02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沖’,古本作‘盅’。”
《老子》29_05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说為是,《老子》故书当作“或炅或吹”。“炅(rè)”,“熱(简作热)”的古字。王冰注《素问·举痛论》谓:“炅,熱(简作热)也。”《老子·德篇》“靓勝炅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...
《老子》02_02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天下”二字,当为衍文。帛书甲、乙本皆无。 又,王弼注云:“美者,人心之所进乐也;惡者,人心之所惡疾也。美惡犹喜怒也,善不善犹是非也。喜怒同根,是非同门,故不可得而偏举也。...
《老子》45_05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各本及《世说新语·宿惠篇》注引并作‘躁’。伦谓以义推之,当作‘寒勝躁’。”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20_古棣
古棣云:“‘或接或墮’,《老子想尔注》本及唐景龙碑、唐人写本残卷丁本、遂州龙兴碑、李荣《老子注》本皆如此(景龙本作‘隳’——引者);王弼本‘接’作‘挫’,河上公本作‘载’,帛书甲本...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并作‘萬物作焉而不辭’。陆希声及《太平御览》七十六引皆无‘焉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6_01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说文》:‘糞,弃除也。’字与‘坌’、‘拚’、‘攮’并同。《说文》:‘坌,埽除也。’段注:‘叁字,《曲礼》作糞,《少仪》作拚,又皆作摸。’《礼记·中庸》《释文》:‘...
《老子》30_02_校笺_04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:‘好’,与‘孔’同。《尔雅·释器》‘肉倍好謂之璧’,‘好’即‘孔’也。‘好’、‘孔’双声同转。”马叙伦云:“《尔雅》之‘孔’为空之借,此当如字读。”
《老子》03_01_校笺_05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窃谓《庄子·天地篇》:‘至德之世,不尚賢,不使能。’王弼以庄释老,注曰:‘賢,犹能也。’词显义长,似可从。如取多财义,谓与下文一律,实则是重复了。近人或以为‘尚賢’乃战...
《老子》46_05_校笺_05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、《喻老》二篇引‘咎莫大於欲得’句,‘大’均作‘憯’。《解老》此语上文云:‘苦痛杂於肠胃之间,则伤人也憯,憯则退而自咎;’即释此‘僭’字之义也。‘憯’与...
《老子》30_04_校笺_07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不敢以取强’,景龙本、敦煌本均无‘敢’字。景福本句末有‘焉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3_05_校笺_03_张煦
张煦云:“《初学记》十七引‘心’下有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7_02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不窥’,‘窥’起规反。”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是果而勿彊’,范、吴‘是’下有‘謂’字,‘彊’字同此。磻溪‘彊’作‘强’,赵(秉文)同。彭、白、张之象、赵写无‘是’字。石田羊一郎作‘是謂果而彊’。”
《老子》03_08_校笺_06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二四引无‘矣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02_薛蕙
薛蕙云:“‘是以聖人不行而至,不見而名,不為而成’,‘至’,一作‘知’。通於一,而万事毕。吴幼清曰:‘不待行出,而已如徧至其处,故能悉知天下之事。不待窥見此物,而能名其理,故不窥牖...
《老子》31_01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河上无‘者’字。‘不祥之器’,《大典》无‘之器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04_02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作“兮”是,作“乎”则为误也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道淵深不可知,似为萬物之宗祖。”
《老子》48_02_校笺_08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此二语(指‘為學者日益,聞道者日損’)乃并提二事相与比较之辞,以明為學与聞道不同之趣。意谓為學之士,必展其才智,肆力于學以日求进益。聞道之君,则反是,必敛抑聪明,不露才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