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成功事遂’,按:景福本、法京敦甲本作‘成功遂事’,宜从之。‘百姓謂我自然’,河上本、王弼‘謂’上有‘皆’字。范应元本作‘百姓皆曰我自然’;《庄子·庚桑楚篇》郭注引作‘...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10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此則叹美四德之人,妙达违顺谦以自牧,不與物争,故天下群品,无能與不争者争也。”
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5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本亦有‘故’字,盖原文如此,今据补。此文自‘名與身孰親’至‘多藏必厚亡’,皆就庸常事物举例说明多欲之为害,而归结为知足知止之有益。其意乃谓人君者,宜恬静寡欲,无竞...
《老子》64_08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千里之行’,一作‘百仞之高’。”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16_陈鼓应
陈鼓应云:“老子不重外在经验知识,而重内在直观自省。他认为我们的心智活动如果向外驰求将会使思虑纷杂,精神散乱。一个轻浮躁动的心灵,自然无法明澈地透视外界事物,所以老子说:其出彌遠,...
《老子》62_03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美言可以於市,尊行可以加於人’,‘於市’字上疑脱一字。‘市’,交易之所。‘加’,益也。美而言之,则可以和於市;尊而行之,则可以益於人。”
《老子》30_04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不以取强’,各本‘不’下有‘敢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0_11_校笺_06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诸王本皆作‘地’,不作‘也’,刘所据为误本。诸王本惟浙江书局据华亭张氏原本,作‘死也’,‘死也’无义。诸石本、诸写本,均同此石(景龙碑),惟遂州本‘何’作‘其’。范本‘...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07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‘吾得執而殺之’,敦本‘得執而’作‘誠得而’,遂本作‘試得而’,景(龙)本作‘執得而’。”
《老子》12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甲本“盲”作“明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正为“盲”。乙本同此句,今从乙本。今诸通行本“使”作“令”,谓“五色令人目盲”。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15_吴怡
吴怡云:“一般把‘常’当做永远的意思,似乎很容易把这个‘常’字打发了,可是‘常’毕竟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术语,在第一章中便特别标出了‘常道’,所以这个‘常’还有较深的意义。在第一...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范应元本无“此”字,“言”作“者”,无“也”字,“未”作“不”,“足”后有“也”字,谓“三者,以為文不足也”。遂州本“言”作“者”,无“也”字...
《老子》39_07_校笺_04_严灵峰
严灵峰云:“刘说是也。惟《老子》文作‘廢’,不作‘發’。如十八章‘大道廢’。三十六章‘將欲廢之’。作‘發’者,因‘廢’字阙坏,失去‘广’字旁致误也。《吕氏春秋·恃君览》云:‘天固有...
《老子》74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损掩“恒且”二字,后句同此;帛书乙本前句同此,后句“有”假作“又”。今前句从乙本,后句从甲本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此二句,通行本作‘常有司殺者殺’,无‘若民恒...
《老子》68_01_校笺_06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、景三本,句首有‘古之’二字。王弼本亦然。”水海按:诸王本皆无“古之”二字,明和刻《老子王注》,冠以《考异》云:“古本作‘古之善為士者不武也’;”此盖指傅奕古本...
《老子》38_03_校笺_10_高明
高明云:“众所周知,《老子》主张‘无為’,尤以‘虚者之无為’尚可成为道家最高标准‘上德’。如何才能达到此境界,《韩非子·解老》做了极其透彻的说明。他说:‘所以贵无為无思為虚者,谓其...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《经幢》‘和’下有‘焉’字。吴、潘作‘孝子’。《抱朴子·诘鲍篇》引鲍敬论‘六親不和焉而孝慈彰矣’,盖本此文,则鲍所见本作‘孝慈’。各本并作‘孝慈’。古‘慈’、‘子’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1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先開張之者,欲极其奢淫。”唐玄宗注云:“將欲歙敛众生情欲,则先開張,极其侈心,令自困於爱欲,则当歙敛矣。”
《老子》42_07_校笺_03_薛蕙
薛蕙云:“‘或益之而損’,一无‘或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7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并同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“出”后无“於”字,“以”前有“可”字,作“不出户,可以知天下”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“以”前有“可”字,作“不出於户,可以知天下”。严遵...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何謂寵辱若驚’,河上本无‘若驚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侯王无以為貞而貴高,將恐蹙’,五注无‘為’字;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并无‘為貞而’三字;程‘貞’上有‘天下’字,无‘而貴高’三字。按:《广韵》:‘蹶,失脚也,僵也,亦作...
《老子》69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莫於於无适,无适斤亡吾吾葆矣”,“禍(简作祸)”假作“”(“禍”、“”皆从“咼”声),“大”假作“於”(上古“大”為定纽月部,“於”為影纽鱼部。月部【at】和铎部...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09_洪颐煊
洪颐煊云:“‘穢’,是‘劌’字之讹。《礼记·聘义》:‘廉而不劌’,《荀子·荣辱篇》:‘廉而不见贵者劌也’,扬子《法言》:‘廉而不劌行也。’此所引是《老子》之文。王弼本作‘廉而不劌’...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12_苏辙
苏辙注云:“‘不自見’、‘不自是’、‘不自伐’、‘不自矜’,皆不争之馀也,故以‘不争’终之。”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7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容乃公,公乃王,王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’,此五句疑原作‘容乃公,乃王,乃天,乃道,乃久’。今本重公、王、天、道诸字,后人所益也。二十二章曰:‘强为之名曰大,大曰逝,逝曰...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11_冯达甫
冯达甫云:“燃燭点灯,但能照見别人面目,却看不到自己真容。既能照人并能照己的,只有明鉴。故真正高明的人,不在知人,而在自知。”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1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王弼作‘功成不居’,河上作‘功成而弗居’。”
《老子》53_01_校笺_04_吴澄
吴澄云:“‘我’者,泛言众人,非老子自谓。‘介然’,音义与《孟子》‘介然用之而成路’同,谓倏然之顷也。”又云:“‘介’音戛。”
《老子》01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;帛书乙本作“恒又欲也,以觀其所噭(qiào)”,“又”为“有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之部)。今从帛书甲本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所嗷(qiào)’,乙本同,通行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