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58_05_校笺_08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其无正邪’,‘邪’字傅作‘衺’,马叙伦从之,作为正邪之邪,以实代虚,非是。今诸王本及他本多作‘邪’字。帛书甲本损掩,乙本作‘熟知其極,(其)无正也?’也、邪古通用,此...
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湷(hún)”,通“渾”。“渾(hùn胡本切,匣纽文部【xuan】)”、“混(hùn胡本切,匣纽文部【xuan】)”同,混杂、混同之义。《国语·周语下》“若能类善物,以混厚民人者,必有...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10_陈奇猷
陈奇猷云:“作‘劌’是也。《礼记·聘义》:‘君子比德于玉焉,廉而不劌’,疏:‘言玉体虽有廉稜,而不伤害于物。’则害、劌字异义同。割则损其方,劌则污其廉。”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17_顾欢
顾欢本王注云:“····濁谓有為也。虽心洁素,而渾沌有為之中,與尘不异也。所言‘以静之徐清’者,喻于水,水濁止而静之,徐徐自清也;心乱息缘,渐渐而清正也。”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15_高亨
高亨云:“《说文》:‘嗇,爱濇也,从來,从面,來者面而藏之,故田夫谓之嗇夫。穡,穀可收曰穡。从禾,嗇声。’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曰:‘嗇字本训当为收穀,即穑之古文也’,其说甚确,嗇...
《老子》15_14_校笺_08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作‘故能弊不新成’。···按弼注‘蔽,覆盖也’,当与河上同。”
《老子》59_05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則’字,河上公、《韩非》同古本。”水海按:今宋刊河上公本、道藏河上公本无“則”字。譣河上公注:“莫知己德有極,則可以有國,为民致福;”知河上公当有“則”字。查敦煌唐写...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“觀”后有“其”字,马、蒋说是也。《文子·道原篇》引作“吾以觀其復”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“吾以觀其復也”,皆有“其”字,与帛书甲、乙本同。王弼本误夺“其”字,当据帛书本...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02_成玄英
成玄英云:“‘烹’,煮也。‘腥’,魚也。河上公作‘鮮’字,亦魚也。言煮小魚挠之刚糜烂,任置即自全,喻理國无为即太平,躁动则荒乱。”按:成玄英本当作“治大國若烹小腥”。然顾本成疏则谓...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本首句残损,乙本作‘曰静’,今本皆作‘歸根曰静’。按此节经文乃承前文‘夫物云云,各復歸於其根’而言,故缀连前文‘歸根’二字,曰‘歸根曰静’。甲本四字皆残,乙本仅作‘...
《老子》60_03_校笺_06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其神不傷人’之‘神’,宜读为神祇之神。‘非’者,盖‘不唯’二字之合音,若合‘之于’或‘之乎’而为‘诸’,合‘之焉’而为‘旃’,合‘而已’而为‘耳’,合‘不律’而为‘笔’...
《老子》16_10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“知常,容”,则《老子》原文,帛书甲、乙本为是。“容”义,依高亨说,释为“聖通”较佳。王弼注:“无所不包通也。”謂深通一切,与此“聖通”义通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能知道之所...
《老子》61_01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吕等无‘天下之’三字。”
《老子》16_13_校笺_09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亘古常存,悠久无穷者,道也。若我之身,与道为一,则我一道也,道一我也,道之中,本无可危,又安有危於我者乎?没身不殆,不亦宜乎?”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1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静’字,敦煌辛本作‘彭’,傅本作‘靖’。静、彭、靖三字可通用。夏竦《古文四声韵》卷三出‘静’字,引古《老子》作。又出‘彭’字,引古《老子》作,卷四出‘浄’字,引古《老...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5_吴澄
吴澄注云:“‘其次’,謂仁义之君,民親之如父母,及仁义益著,则不但親之而又譽之矣。”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奥’,于六反,暖也,河上乌报反。”
《老子》17_04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信不足,焉有不信焉’,金时雍本‘有’作‘猶’。王念孙说是。下‘焉’字当删。按:上以仁义为治,以刑法为威,以巧诈为事,此皆由大道衰降,君信不足,而后出此。故曰:‘信不足...
《老子》62_03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俞樾、奚侗、马叙伦等人其说非是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美言可以市,尊行可以贺人”,“尊”和“行”之间当无“美”字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、人间训》的作者因前句有“美言”,误解后句必有...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经训堂刊傅奕校定本‘自’作‘不’,系字之误;道藏傅奕本仍作‘自’,可证也。按:《广雅·释诂》:‘然,成也。’《大戴礼记·武王践阼篇》:‘毋曰胡残,其祸将然;’言其祸...
《老子》62_07_校笺_04_薛蕙
薛蕙云:“‘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’,‘何’下一有‘也’字。一无‘何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孝慈’,一作‘孝子’。”
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成玄英《庄子·逍遥游篇》疏、《后汉书·荀爽传》引首二句并同·.··疑‘味’字乃‘知’字倒植而误。‘知无知’,即七十一章‘知不知上’之旨。”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1_高亨
高亨云:“按:《老子》书称‘聖人’者凡三十许处,皆视為至高之人而无诋訾之语,此乃云‘絶聖’者,非自相矛盾也。《说文》:‘聖,通也。’是此‘聖’字之义。《诗经·凯风》:‘母氏聖善。’...
《老子》63_04_校笺_10_魏源
魏源云:“‘天下大事必作於細’,此句下《韩非子》继以‘故圣人蚤从事焉’。”水海按:《韩非子》所引“圣人蚤从事焉”,王先慎谓“见《德经》六十三章”,譣今存旧本《老子》无此一语,不知王...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6_唐玄宗
唐玄宗注疏云:“‘三者’,谓‘三絶’。此三者但令棄絶,未示修行,故以為文不足垂教,更令有所屬者,在下文‘見真素’、‘抱淳樸’、‘少私邪’、‘寡贪欲’也。” 又,桂君五十郎云:“此节...
《老子》64_02_校笺_0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《文选·养生论》注引‘未’上无‘其’字。臧疏‘兆’上误多‘逃’字。‘兆’,当作兆。”
《老子》20_01_校笺_11_傅山
傅山云:“‘學’本义‘觉’,而學之鄙者无觉。··曰‘吾聊乐尧舜之道’,世儒之所谓學也。病老子者曰‘絶學’,老子之所谓‘絶’者,‘絶河’之絶也。學如江河,絶而过之,不忱没于學也,觉也...
《老子》64_06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豪’字,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20_04_校笺_06_乙本释文
帛书《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人’,各本皆无,疑为衍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