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53_08_校笺_03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非道也哉’,李如字。兴叹之辞,非助语。司马上有‘盗誇’字。”
05515
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“執大象,天下往”,其主语是“圣人”,因本章承上章而言,省去“圣人”之主语。“往而不害,安平大”,其主语是“天下往歸之民”,因此句承上句而言,省去“天下往歸之民”的主语。“...
05412
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13_余培林

余培林云:“‘有’,指車、器、室,‘无’指轂、器、室的中空的地方。两个‘之’字都是语中助词,没有意思。就形而上的‘道’而言,‘无’是体,‘有’是用;就形而下的‘器’而言,‘无’是本...
0308

《老子》54_02_校笺_11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固其根,而后营其末,故不拔也。不贪于多,齐其所能,故不脱也。子孫传此道,以祭祀则不輟也。”
03913
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兮’作‘乎’。”
07113

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甲本“爽”作“”,则為“爽”的异体字,甲本释文校為“爽”。乙本同此句,今从乙本。今诸通行本“使”作“令”,无“之”字,谓“五味令人口爽”。
04412

《老子》54_06_校笺_04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修之於邦’,‘邦’,旧本作‘國’,下同。”
03310
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高明之说甚是。“既”,本义是食尽,李孝定《甲骨文字集释》:“契文象人食已,顾左右而将去之也,引申之义为尽。”《广雅·释诂》:“既,尽也。”即完尽之谊。執道不失,天下歸之。樂...
04611
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04_高亨

高亨云:“按:三十八章曰:‘是以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;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故去彼取此。’七十二章曰:‘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见,自爱不自贵。故去彼取此。’并与此文同例。皆复申前文,似后人...
05314

《老子》55_01_校笺_03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含德之厚,比於赤子’,司马‘厚’下有‘者’字。”
03914
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5_余培林

余培林云:“‘歙’,收缩的意思。越王勾践要灭掉吴国,先劝吴王攻打齐国,勝了齐国,又劝吴王和晋国在黄池之会上争霸。这些目的都达到之后,吴王日渐骄奢,似張而实歙,於是越王一举而消灭了吴...
0285
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甲本无“也”字;乙本“龍(简作龙)”作“弄”,“弄”则為“寵(简作宠)”之假借。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《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》本、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《音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经...
03113

《老子》55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同;帛书乙本作“骨筋弱柔而握固”。今从甲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羲之本、御注本、赵孟頫本“筋”字皆作“筋”,谓之“骨弱筋柔而握固”;邵若愚本“筋”作“觔”,谓“骨弱觔柔而...
0457
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11_想尔本

想尔本注云:“善恶同规,祸福同根。其先張者,后必翕。先强后必弱。···先得后必奪也。”
0598

《老子》13_06_校笺_03_高明

高明云:“甲本‘患’字写作‘梡’,同音假借。‘何謂貴大患若身’,此亦老子自对前文‘貴大患若身’所设之疑问,‘貴’字在此為动词,犹今言‘重视’。义若何謂重视自身,犹如重视大患?经文‘...
04912

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06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終日號而不嗄’。彭耜曰:‘古本无嗌字,嗌不嗄,《庄子》之文,后人溷于《老子》,所不取。’按:《谷神子》、李约皆有‘嗌’字,即耜所云相沿之误也。‘嗄’本又作‘...
05314
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24_陈鼓应

陈鼓应云:“‘势强必弱’。在剛强和柔弱的对峙中,老子宁愿居於柔弱的一端。老子对於人事與物性作深入而普遍的观察之后,他了解到:看来‘柔弱’的东西,由於它的含藏内敛,往往较富韧性;看来...
03713

《老子》13_09_校笺_07_刘文典

刘文典云:“《庄子·在宥篇》引曰:‘故貴以身於為天下,则可以託天下;爱以身于為天下,则可以寄天下。’按:‘身於為天下’,义不可通,两‘於’字,疑当在‘託’字、‘寄’字下。《道经·厌...
03815

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15_奚侗

奚侗云:“氣周于身,以盅和为用。心以妄动使之,则强矣。强梁者不得其死。”
0339
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古棣謂“利器”为政权,则是。但古棣说帛书无“之”字不合语法云云,则不妥。笔者认为此“之”是助词,相当於“的”,在句中是可以省去的(见《经传释词》卷九“之”字条的最后一种用法...
0338

《老子》14_01_校笺_03_陈碧虚

陈碧虚云:“‘夷’,古本作‘幾’;幾者,幽无象也。”
04315

《老子》56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坐亓閲,解亓紛”,“坐”为“銼”的近音假借(二字上古皆为歌部),或是“銼”的误省,《甲本释文》校为“挫”;“閲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为“鋭”;两“其”字皆作“亓”。...
0468

《老子》37_03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王弼作‘之樸’。”
03515

《老子》14_04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“至計(简作计)”,《甲本释文》、《乙本释文》、高明、尹振环等皆校为“致詰”。“至”,动词,达到,与“致”义通。《玉篇》云:“至,达也。致,至也。”《礼记·乐记》“乐至则无...
05410

《老子》56_06_校笺_11_吕惠卿

吕惠卿云:“万物一府,生死同状,无所甚親,无所甚疏,故不可得而親,不可得而疏。”
0509

《老子》37_05_校笺_07_劳健

劳健云:“‘定’字本从‘正’,义得互通。《说文》引古文‘正’作‘正’,夏竦《古文四声韵》‘定’字引汉简又作‘主’,形并近同。”
0627

《老子》14_07_校笺_05_魏源

魏源云:“傅奕本作‘其下之不昧’。”
02912

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10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邢玄、磻溪与《文子·上礼篇》引均作‘政’。柰卷作‘以正之國’。《尹文子·大道下》引《老子》曰:‘以政治國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。政者,名法是也。’顾本成疏‘政谓名教法...
02910

《老子》14_09_校笺_1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謂道不可以狀言,而万狀由之而著,故曰‘无狀之狀’。道不可象言,而万象由之而見,故曰‘无物之象’。”
04215

《老子》57_04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各本及《文选·天监三年策秀才文》注引无‘夫’字。‘夫’字盖涉‘天’字而衍。···‘镾’,各本及《策秀才文》注引并作‘彌’。”
044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