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66_04_校笺_10_王雱

王雱云:“聖人岂计利而為此哉?亦德而已矣。德下之,则形上矣;德後之,则形先矣,故常為天下贵。”
0527
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08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御注作‘寂兮似无所止’,王弼作‘飂兮若无止’。”
0326

《老子》80_01_校笺_03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使民有什伯之器’,纂微、司马、曹、陈并无‘民’字。‘而不用也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叶、黄、程并无‘也’字。”
02814
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11_陶鸿庆

陶鸿庆云:“傅奕本‘我獨’下有‘欲’字。据王注‘我獨欲异於人’,是王所见本亦有‘欲’字,而传写夺之。《老子》状道之要妙,多为支离惝恍之辞,或曰‘若’、曰‘如’、曰‘似’、曰‘將’、...
03913

《老子》80_04_校笺_05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严遵‘復’字无。‘人’当从诸本作‘民’,以与上文一律。”
02815
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13_唐玄宗

唐玄宗注疏云:“此明虚极妙本為物形态,即孔德所從之道也。虚极妙本,强名曰道。道之為物,其运动形态若何?言此妙本不有不无,难為名称,欲谓之有,则寂然无象。欲為之无,则湛似或存。无有难...
03612

《老子》81_01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;善言不辯,辯言不善。’古本。信实之言多朴直,故不美;甘美之言多华饰,故不信。嘉善之言止于理,故不辯;辯口之辞乱于理,故不善。”水海按:范本前两句同...
03914
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11_陈鼓应

陈鼓应云:“‘精’,最微小的原质。《庄子·秋水篇》:‘夫精,小之微也。’‘小之微’,即是微小中最微小的。严灵峰说:‘精就是Essence;精力。它绝不是一个空洞的东西。’一般的英译本,都...
04813

《老子》81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损掩,帛书乙本如此,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皆无“故”字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遂州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敦煌本、御注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陆希声本、傅...
03813

《老子》21_09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“父”作“仪”,夺“也”字,其他文字同;乙本“然”后有“也”字。今从乙本。今诸通行本“父”皆作“甫”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“何”作“奚”,“也”作“哉”,谓“吾奚以知衆...
03815

《老子》67_03_校笺_08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明、吴二本无‘也’字,‘夫’字属下读。”
0295

《老子》24_02_校笺_04_魏锡曾

魏锡曾云:“御注‘見’下有‘者’字,下三句无。”水海按:魏氏所谓“下三句无”,指“自見者不明”句下的“自是者不彰,自伐者无功,自矜者不長”三句无“者”字,御注则作“自是不彰···”...
0258

《老子》67_06_校笺_06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以慈仁,故能勇于忠孝也。”
0359
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09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范、寇、张嗣成、二赵、吴、馆本、臧疏‘在’并作‘於’。成疏曰:‘言矜夸自是之人,其在道行也。’是成作‘在道’,下有‘也’字。馆本、易州、臧疏及《文选·奏弹王源文》注引无...
0486

《老子》67_10_校笺_02_王卡

王卡云:“‘舍其慈,且勇’此句及‘舍其儉,且廣;舍其後,且先’二句,影宋本(即宋刊河上公本)均无‘其’字。马叙伦据河上注文以为当有‘其’字,其说是。今据道藏本、S三九二六《老子德经...
0458
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08_王昶

王昶云:“开元‘正’作‘直’。”
04511
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14_高明
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均作‘以戰則勝’,彼此用字虽不同,而意义无别。‘戰’与‘陳’、‘陣’,‘勝’与‘正’,古读音相同,义亦相近,可互为假用。‘以陳則正’即‘以戰則勝’,甲、乙本用...
04211

《老子》22_03_校笺_03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苏辙本‘惑’下有‘矣’字。按:四十四章:‘名與身孰亲?身與货孰多?得與亡孰病?是故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。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。’是‘少’即‘知足’、‘知止’之...
04715
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10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陶说是也。《经义述闻》引《汉书·高帝纪》‘吾知與之矣’,‘與’犹敵也。又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云:‘庞煖易與耳;’《白起列传》曰:‘廉颇易與;’《淮阴侯列传》曰:‘吾生平...
02614

《老子》22_06_校笺_05_王安石

王安石注云:“不自見乃无所不見,故常明。”
04114

《老子》69_03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行无行’,下‘行’,户刚反。‘攘’,苦羊反。”
0295

《老子》22_10_校笺_02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豈虚言哉’,古本‘言’下有‘也’字。”
03014
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05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抗兵相加,哀者勝矣’,古本作‘抗兵相若,則哀者勝矣’。”水海按:焦竑本、傅奕《道德经古本篇》“抗”前皆有“故”字。
0488
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10_顾欢

顾欢云:“希,少也。人能爱气少言,則行合自然。”
03913

《老子》70_03_校笺_08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宗,万物之主也;君,万事之主也。”
04211
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20_魏源

魏源云:“希言而玄同,自然者也。風之飘,雨之驟,立之企,行之跨,食之馀,形之赘,皆非自然者也。盖时然后言,人不厌其言。如时雨之应会而至,不疾不徐。若非自然,而强谈诡辩以惊世,以犹飄...
0516

《老子》70_06_校笺_07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’,罗卷同此。各本及《后汉书·赵壹传》注引、《文选·七命》注引无‘而’字。”又云:“‘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’,‘褐’原作‘禍’,讹。”
05113

《老子》38_06_校笺_08_高亨

高亨云:“古人攘臂,援其袂而缠以绳,故其本字作纕从系。《说文》:‘絭纕,臂绳也’,是其证。或上卷其袂而不缠绳,《广韵》‘揎袂出臂曰攘’是也。《孟子·尽心篇》:‘冯妇攘臂下车。’《庄...
04711

《老子》23_05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今譣帛书甲、乙本,进而证明俞氏所说通行本下“道者”二字衍文,诚是也。帛书甲、乙本句首有“故”字,高亨谓為“衍文,后人所益”,不确也。帛书本“而”字,各本均作“於”,“而”训...
0447

《老子》71_03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各本经文互异,省繁不一,今从帛书乙本。此“是以聖人之不病也”,是一承上启下之句。上文言“不知知,病矣”,这指的是一般世俗之人“不知而自以为知”,则为一种毛病(缺点)。此“是...
048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