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67_09_校笺_10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今世人舍其慈仁,但为勇武也”。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正’字,王弼同古本,一作‘直’。曲己以从道則全,枉己以从道則正。”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10_王先慎
王先慎云:“傅本‘勝’作‘正’。按:王注:‘相慜而不避於难,故勝也;’是晋时本作‘勝’,傅本误。‘於’当作‘以’。‘慈’字逗,《老子》‘慈’上有‘夫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16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海者常处于卑,而為百川之所委,故‘窪則盈’。无春夏之荣华,秋冬之凋落,故‘弊則新’。”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6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、景三本‘與’作‘争’。按:此‘争’字與下‘不争之德’相对,作‘争’是也。”
《老子》22_0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明”误作“章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当作‘不自示故章,不自見故明’,方与上文合。乙本不误。”帛书乙本“見(简作见)”后有“也”字,謂“不自見也,故明”。今通行本皆...
《老子》69_02_校笺_05_帛书整理小组
帛书整理小组注云:“按:古代起兵伐人者谓之客,敌来御捍者谓之主。银雀山汉简有‘為人客则先人作’,及‘主人逆客于境’之语,故‘進寸’指客,‘退尺’指主,此句犹言吾不為客而為主,与上句...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12_苏辙
苏辙注云:“‘不自見’、‘不自是’、‘不自伐’、‘不自矜’,皆不争之馀也,故以‘不争’终之。”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如此,《甲本释文》云:“‘若’字用朱涂过。”帛书乙本前句“稱兵”作“抗兵”,“稱(简作称)”与“抗”皆可训為“舉”,义可通也;后句作“而依者朕□”,“則”通用作“而...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06_奚侗
奚侗云:“希言顺乎自然,与第五章‘多言数穷’相反。然以文例求之,必有偶语,上下或有捝简。”
《老子》70_03_校笺_04_魏源
魏源云:“‘事有君’,傅奕作‘事有王’。”水海按:今见傅奕本作“事有主”。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16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言暴疾美兴不长也。”水海按:楼宇烈谓:“此句原当作‘言暴兴不长也’。三十章王弼注:‘飄風不終朝,骤雨不終日,故暴兴必不道,早已也。’义正与此相同。”
《老子》70_06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被褐’,五注、达真、林(东)‘被’并作‘披’。”
《老子》23_05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陆德明《音义》有‘道者於道’四字,云:‘河上於道者绝句;’疑古本河上并无‘同’字。又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從事於道者,同於道’,义较明绝。河上、王弼‘於道’者、‘於得’...
《老子》71_03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俞先生说是。···卷子、馆本、成疏作‘是以聖人不病,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’。臧疏引顾欢曰:‘盖以其自无病也。’疑顾同韩非。”
《老子》38_01_校笺_01_校勘
以上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及《黄帝内经·太素》卷二《顺养篇》杨上善注文、《周易集解·乾九家易》、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所引并同乙本。
《老子》23_08_校笺_08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王冰《四气调神大论篇》注引此并无‘樂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2_03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夫惟不厭’,陆‘厭’,于艳切;李弃也。纂微‘惟’作‘唯’。”
《老子》38_08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孔颖达《礼记正义》引无‘夫’字,云:‘禮者,忠信之薄,道德之華,争愚之始。’《后汉书·酷吏传》注引无‘夫’字,‘首’作‘始’。日本柰良圣语臧抄本残卷及《后汉书·朱穆传》...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宗’,古‘寂’字。‘寞’字,王弼与古本同;河上公作‘寥’。《韵略》云:‘寂寞,无声也;寂寥,空也。’按《庄子·天下篇》亦有‘寂漠无形’。‘宗,寞’,言其无声、形也。”
《老子》73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,按所损之字数,《甲本释文》校为“知此两者,或利或害”。帛书乙本“两者”之前损掩一字,不可得知所损为“此”字,还是“知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校为“此”,其他文字皆同...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3_薛蕙
薛蕙云:“‘居其實,不居其華’,一作‘處其實,不居其華’。”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04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:《韩非子·解老》‘圣人观其玄虚,用其周行,强字之曰道’;则‘字’上当有‘强’字,与下‘强為之名曰大’一律,今本捝。又按:《牟子·理惑论》引亦有‘强’字,是东汉本尚未...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20_水海
水海按:“繟”字众说纷纭,概括起来约有四派。其一是“繟”当为“坦”说,有宋徽宗、蒋锡昌、大田晴轩、劳健、张松如、楼宇烈、高明等人。当为主“坦”派。其二是“繟”当为“默”说,有范应元...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07_张煦
张煦云:“吕、林、苏‘貞’作‘正’,下同。”
《老子》25_08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道’包罗天地,生成万物,天无不覆,地无不载,故皆曰‘大’,而‘道’尤大焉。‘人’字,傅奕同古本。河上公本作‘王’,观河上公之意,以為王者,人中元尊,固有尊君之义。然按...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0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若使民常畏死,而為奇者···’,譣谊‘常’下当据敦煌辛本增一‘不’字。盖既常畏死,即不敢為奇;惟其常不畏死,故敢為奇也。”
《老子》39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胃地毋□□將恐□”,损掩“毋”后“已寧”和“空”后“發(简作发)”三个字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毋,其他各本以及《太平御览》三十六所引通作“无”(或“無”)。已,除...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05_古棣
古棣云:“公木(即张松如笔名)所说,大体可取;但‘王’仍应作‘人’為宜,它不是只限于对王者说的,这里的‘人’是指奴隶主贵族。‘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’,為春秋时的常语,‘地地’、‘...
《老子》74_05_校笺_07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是謂’,敦煌庚本作‘謂’,辛本作‘是’。‘代大匠’,御注本无‘大’字,‘匠’作‘匠’,即‘匠’之别构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