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20_17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衆人皆有以’,司马无‘有’字。‘我獨頑且鄙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‘且’并作‘似’,程同,‘我’上有‘而’字。”
0426

《老子》80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“徙”作“送”,《说文》云:“送,遣也。”则知“送”并不为讹(高明漏校)。《甲本释文》把“送”订为讹字,其校注云:“‘使民重死而遠送’,通行本‘遠’上有‘不’字。按帛...
0499

《老子》21_01_校笺_04_纪昀

纪昀云:“‘是’,《永乐大典》作‘之’。”
0466

《老子》80_05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“至治之極”四字,傅、范本并有,帛书本等本皆无。此四字,盖注家注语,窜入经文者。《庄子·肤箧篇》谓“民結繩而用之,甘其食,美其服,樂其俗,安其居,鄰國相望,鷄狗之音相聞,民...
03615

《老子》21_03_校笺_11_俞樾

俞樾云:“按:‘惚兮恍兮’二句,当在‘恍兮惚兮’二句之下。盖承上‘惟恍惟惚’之文,故先言‘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’,与上‘道之為物,惟恍惟惚’四句为韵;下文‘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’,乃始...
0329

《老子》81_02_校笺_06_清世祖

清世祖云:“知常则一,不必博通,故‘知者不博’。博者则驰鹜于外,未必知道矣。”
0389

《老子》21_06_校笺_08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至道妙物,既本非假杂,变化至精,故‘其精甚真’。生成之功,遍彼群有,物感必应,曾不差违,故云‘其中有信’。”
0335

《老子》67_01_校笺_04_薛蕙

薛蕙云:“‘天下皆謂我道大,似不肖’,一无‘道’字。”
0535
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11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磻溪‘企’作‘跂’。经幢‘企’作‘跂’,此句上有‘喘者不久’一句。馆本、易州‘立’作‘久’。按:‘企’,《说文》重文作‘跂’。此当作‘堰’,《说文》曰:‘不能行,为人所...
0869

《老子》67_05_校笺_05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此列三寳之数也。体仁博施,爱育群生,慈也。节用厚人,不耗于物,儉也。為事始和而不唱,不敢為天下先也。”
0316

《老子》24_05_校笺_06_憨山

憨山云:“自矜,谓自恃其能,此好胜强梁之人,速于取死。”
0389

《老子》67_09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王弼无‘其’字,‘捨’作‘舍’。开元石刻作‘捨’,是。”
0569

《老子》24_07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有欲者”,“欲”并非“道”之误。本《道篇》前文“恒有欲也,以觀其所嗷”(今本第一章),后文“物或惡之,故有欲者弗居”(今本第三十一章),亦有作为肯定语义的...
04310
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05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以戰則勝’,一作‘以陳則正’,‘勝’作‘正’。”
0535
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11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楼正‘敝’作‘蔽’。《释文》出‘蔽’字,则王本‘敝’作‘蔽’,当据改正。”
05113
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與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其他文字同。帛书乙本“勝(简为胜)”假作“朕”(上古“朕”為侵部【em】,“勝”為蒸部【en】,侵部和蒸部主要元音相同,可以通转,故侵...
03212

《老子》22_05_校笺_05_水海

水海按:“視(简作视)”,《甲本释文》、《乙本释文》皆校為“示”。“視(简作视)”通“示”(上古二字皆為脂部),显示,表示,引申為标榜。详见上章节校笺。高明校為“是”,不妥。“章”...
02711

《老子》69_01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应有“曰”字。“用兵”上不必增“古之”二字。《老子》此下引二言,亦可能为古兵家言,亦可能为当世兵家所言,抑或是老子设言(河上公注:“老子疾时用兵,故托己设其义也。”),此不...
03311
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07_徐梵澄

徐梵澄云:“‘夫唯····’句,据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人物志·释争篇》皆作‘故天下莫能與之争’,多‘天下’二字。”
03114

《老子》69_05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无敵’,各本作‘輕敵’,罗卷上‘輕’字作‘誙’。卷子、馆本、成疏‘无’作‘侮’。成疏曰:‘侮輕凌也。’(臧疏作‘輕凌侮也’。)‘則’字,赵写作‘者’。··.·.譣弼注曰...
05213
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。今从帛书本。傅奕本“希”作“稀”。其他诸本皆同帛书甲、乙本。
02914

《老子》70_02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“天下”,指“天下人”,这是定中结构,省略了中心词“人”。“莫能知”和“莫能行”当作 “莫之能知”和“莫之能行”,王弼注正作“莫之能知”和“莫之能行”。帛书本均如此,为《老...
0415
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11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寇、白、两经幢、馆本、易州、臧疏、二赵、吴及《治要》引无‘故’字。‘崇’,范同此。成疏曰:‘会不崇朝,何能竟日。’是成亦作‘崇’,各本作‘終’。傅奕本‘驟’,各本同...
0325

《老子》70_05_校笺_13_高亨

高亨云:“‘則’读为賊,賊我者贵,谓害我者皆居上位。知我者既少,害我者又贵,故聖人被褐懷玉,求无人知,且以免祸。老子去周入秦,殆由斯故欤!”
0347

《老子》23_04_校笺_10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此言君道主於柔缓,而力戒暴疾。既举飄風暴雨為例,又重申天道且不能以暴疾持久,人道更可知矣。”
0436

《老子》71_03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聖人之不病’,纂微、苏、曹、陈并无‘之’字。”
03815

《老子》38_04_校笺_03_河上公

河上公注云:“上仁谓行仁之君,其仁无上,故言上仁也。為之者,為仁恩也。功成事立,无以执為。”
03112

《老子》23_08_校笺_03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同於道者,道亦樂得之’,古本无‘同’、‘樂’二字。下同。”
04815

《老子》72_02_校笺_12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王弼本作‘无狎’,河上、景龙、敦煌本均作‘狹’。作‘狹’是也。”
0546

《老子》38_07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马叙伦、蒋锡昌之说是。而古棣在第一句有双“失”字,后三句中无后“失”字,谓:“德属于道,道是体、德是用,用韩非的话说就是‘德者道之功’,所以第一句应作‘失道而失德’。失道即...
047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