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5_14_校笺_16_高亨
高亨云:“易说是也。篆文‘不’作m,‘而’作而,形近故讹。《墨子·兼爱下》‘不鼓而退也’。‘而’乃‘不’字之讹,可以互证。《周易·谦彖》:‘天道亏盈而益谦。地道变盈而流谦。鬼神害盈...
《老子》59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如此,帛书乙本损掩后句“以長”二字。今从甲本。赵孟頫本前句“之母”上无“有國”二字,作“之母,可以有國”。龙兴观本“長久”作“久長”,谓“有國之母,可以久長”。其他...
《老子》16_03_校笺_06_焦竑
焦竑云:“‘芸芸’,《庄子》作‘云云’。‘云云’,作之状也。”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洪、易皆颇迂曲其说,惟以此知‘若’字疑本或作‘苦’,‘鮮’字疑严本作‘澌’是也。又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‘國’下有‘者’字,顾广圻曰:‘傅本及今《德经》皆无者字。’王先慎曰...
《老子》16_06_校笺_0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静则復命,故曰‘復命’也;復命,则得性命之常,故曰‘常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60_04_校笺_05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‘其神不傷人’,按: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此无‘人’字。又‘聖人亦不傷人’句,‘人’字作‘民’,盖古本作‘民’,唐避讳改为‘人’,河上本‘人’作‘之’,非是。”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馆本、易州‘乃’字并作‘能”,下同。弼注曰:‘荡然公平,则乃至於无所不周普也;无所不周普,则乃至於同乎天也。’盖王本‘王’字作‘周’,‘周’字坏脱成‘王’,读者以‘...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04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天下之牝’,‘牝’,陆频忍切。纂微、曹、达真、陈作‘天下之交牝’。”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8_张煦
张煦云:“葛‘下’作‘不’。”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20_吴澄
吴澄云:“大國不恃其尊,谦降以下小國,則能致小國之乐附;小國甘处于卑(谦卑),俯伏以下大國,則能得大國之见容。”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06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其次侮之’,彭本无‘其次’。”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10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各本作‘道者萬物之奥’。帛书甲、乙本‘奥’作‘注’,并有‘也’字,今据写正。《说文》:‘注,灌也。’引申有归聚义。谓道为萬物之所灌注也。”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0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猶兮其贵言哉’,‘兮’、‘哉’二字,严遵同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62_05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有拱璧以先’,‘拱’,居勇反;‘璧’,并历反;‘先’,悉荐反。”
《老子》18_01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《经幢》‘焉’字同此(即‘焉有仁義’),范‘焉’字在‘義’字下。易州‘廢’作‘癈’,‘仁’作‘人’。馆本‘廢’作‘癈’。按:‘焉’字在‘廢’下者是。‘焉’即于是也。...
《老子》62_08_校笺_04_陈碧虚
陈碧虚云:“古本作‘不曰求以得’,严君平本作‘不求而自得’。”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10_王弼
王弼注云:“甚美之名,生于大恶,所谓美恶同门。若六親自和,國家自治,则孝慈、忠臣不知其所在矣。鱼相忘于江湖之道,则相濡之德生也。”
《老子》18_04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甲、乙本作“閣”,此字则同“悶”,昏悶之谊。作“昏”者,与此义通。“昏”,同“昏”。《玉篇·日部》:“‘昬’同‘昏’。”今当从帛书甲、乙本作“”。又,乙本有“安”字,甲本作...
《老子》63_03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圖’,易州、卷子成疏作‘啚’。范及臧本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二句皆有‘乎’字,各本无,无者是也。古‘於’、‘乎’通用。此由一本作‘乎’,一本作‘於’,读者以‘於’字校注‘...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三者,以為文不足也’,古本。王弼同古本。谓‘聖知’、‘仁義’、‘巧利’三事,所当弃絶者,以為文不足以化民,当反其本矣,不可使文胜质也。”
《老子》63_07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故終无難’,古本下有‘矣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10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‘見素’,去华也。‘抱樸’,归实也。‘少私’,公正也。‘寡欲’,息贪也。”
《老子》64_04_校笺_02_张煦
张煦云:“葛‘散’作‘敬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07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王本作‘美之與惡,相去何若;’正与傅奕本同。注云:‘唯阿美惡,相去何若?’是其证也。今本作‘若何’,非王本之旧。”
《老子》64_08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千里之行’,一作‘百仞之高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享’,李‘享’与‘饗’同。陆音烹,今不取。”
《老子》64_12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张煦曰:‘吕慎作謹。’按:吕‘慎’作‘謹’者,避宋讳。彭、吴、赵写有‘矣’字,各本及《文选·赠文叔良诗》注、《赠刘琨诗》注、《杨武仲诔》注引均无。”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07_纪昀
纪昀云:“‘我獨泊兮其未兆’,按《永乐大典》无‘獨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4_15_校笺_08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‘輔’,佐也。自然,物之本性也。衆生起妄,失於本性。聖人慈诱,劝學无為,将以輔佐物之自然,真性不敗,故不敢為於俗學与多欲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06_薛蕙
薛蕙云:“‘乘乘兮若无所歸’,‘乘乘’一作‘儽儽’。‘乘乘’,不住著於物之意。‘无所歸’者,性本无所歸也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