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09_03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满堂’,古本作‘满室’。”
《老子》51_08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作“是胃玄德”,“謂(简作谓)”作“胃”,为“謂”的假借,或为“謂”之省形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為“謂”。今从甲本。传世诸本皆作“是謂玄德”,同帛书《乙本释文》...
《老子》33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,□也”,损掩“知足者,富”四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傅奕本、白文本、范应元本皆同此,与帛书乙本合。其他诸本皆无“也”字。
《老子》09_05_校笺_11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身退’,开元御注本作‘身逻’,《字鉴》曰:‘逻,《说文》卻也,从日,从夕,从辵。俗作退。”
《老子》52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“说”作“閎”,“冬”作“終(简作终)”,“勤”作“堇”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,乙本作说,通行本作兑。字当训穴,古书或作閲。此疑是閲字之误。”《甲本释文》本则校为...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9_李大防
李大防云:“所者,性也,即樸也。长保此樸则历久不磨(灭)也。”
《老子》10_02_校笺_04_俞樾
俞樾云:“按‘能如婴兒’句,河上公及王弼本无‘如’字,无‘如’字,于文义未足。惟傅奕有‘如’字,与古本合。”
《老子》52_07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高说非是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有“歸”字,正与帛书本合,说明至少汉初《老子》有“歸”字。《老子》亦曾说过“夫物芸芸,各復歸其根”(通行本第十六章)、“绳绳不可名,復歸于无物...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16_董思靖
董思靖云:“汎,通作‘泛’,无滞貌。惟不丽於一物,不离乎当处,无处不有,无时不然,是以左右逢其原也。”
《老子》10_05_校笺_07_俞樾
俞樾云:“‘天門開闔,能无雌’,义不可通。盖涉上下文诸句而误。王弼注云:‘言天門開闔,能為雌乎,则物自宾而处自安矣。’是王弼本正作‘能為雌’也。河上公注云:‘治身当如雌牝,安静柔弱...
《老子》53_02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王说是也。然《韩非子·解老》曰:‘书之所谓大道者,端道也。(伦按:端借为褍,《说文》曰:衣正幅也。)所谓貌施也者,邪道也。所谓徑大也者(大为道误,王先慎谓衍字,非也...
《老子》34_04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无‘故’、‘矣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10_08_校笺_03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‘侍’字无义。《文选·东京赋》李善注引作‘為而不持’,‘侍’殆‘持’之误字欤?”
《老子》53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,后句损掩“劍(简作剑)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二句。今从乙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虞世南本、景龙本、罗卷本、李约本、吕知常本、张之象本...
《老子》34_06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与今通行本勘校,傅奕本等古本有此句,而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范应元本等本皆捝“之能成大也”或“能成其大也”等半句,当应据帛书甲、乙本补正。
《老子》11_03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挻,始然反。河上云‘和也’。宋衷注本云:经同声类,云:‘柔也。’《字林》云:‘长也,君连反。’又一曰:‘柔。’挻,《方言》云:‘取也’,如淳作‘繁’。‘埴’,市力反,河...
《老子》53_07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据彭说,则彭见《释文》本作‘誇’字;罗卷、馆本亦作‘盗誇’;寇、赵、磻溪作‘誇’;范作‘牵’;陆(希声)作‘竽’;各本作‘夸’;集唐‘盗夸’乙转,疑误。成疏云:‘且矜且...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04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五九引作‘安于平太’。”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5_高亨
高亨云:“二‘之’字疑衍,‘有以為利,无以為用’,犹云以有為利,以无為用也。王注曰:‘木埴壁所以成三者,而皆以无為用也。言无者有之所以為利,皆赖无以為用也。’既言‘以无為用’,又言...
《老子》54_02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子孫以祭祀不輟’,纂徽、司马、苏、曹、达真、陈,并无‘以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2_柳存仁
柳存仁云:“《道藏》本唐玄宗《疏》误作‘視之出口’。”
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行妨’,‘妨’音方。”
《老子》54_04_校笺_12_水海
水海云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其德有餘”。《韩非子》如此文字,说明韩非所见先秦故本作“有餘”而不作“乃餘”。帛书乙本同《韩非子》,不误也。古棣认为作“乃餘”,但在译文时,却又译为“有餘...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用不可既’,御注、河上作‘用之不可既’,王弼作‘用之不足既’。”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腹’者,无知无欲,虽外有可欲之境而亦不能见。‘目’者,可见外物,易受外境之诱惑而伤自然。故老子以‘腹’代表一种简单清静、无知无欲之生活;以‘目’代表一种巧伪多欲,其结...
《老子》54_09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宋河上无‘吾’字。‘奚’,范同此,各本作‘何’。赵、二张无‘之’字。罗卷、馆本、易州无‘哉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17_陈鼓应
陈鼓应云:“‘歙’,敛,合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作‘翕’。‘翕’、‘歙’古字通用。‘之’,陈懿典《道德经精解》作‘者’。”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作‘何謂寵辱’,明皇作‘何為寵辱’。”
《老子》55_03_校笺_06_俞樾
俞樾云:“‘猛獸不據,攫鳥不搏’,按:‘據’当作‘豦’。《说文》·豕部》:‘豦,斗相不解也。从豕虍,豕虎之斗不解也。··一曰虎两足举。’然则于猛獸言不豦,正与於毒虫言不螫同。今作‘...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將欲奪之,必固與之’,按:‘奪’,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引《周书》作‘取’。《后汉书·桓谭传》引同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