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08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培’,河上作‘载’,王弼作‘挫’。‘墮’,俗作‘隳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04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廢’下、‘出’下、‘和’下,广明本均有‘焉’字··”
《老子》31_11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无‘是以’二字,‘處’作‘居’。‘言居上势則以喪禮處之’,河上公、王弼无‘居上势則’四字。”
《老子》37_05_校笺_11_范应元
范应元注云:“正,平也,定也,不枉也。无思无為,不动而化,不言而信,垂衣拱手,天下不待教令,而將自平正也。”
《老子》27_05_校笺_10_吴澄
吴澄注云:“‘繩’、‘約’,索也。合之而成体曰繩,用之而束物曰約。结系者必用繩約,然常人所为尔。有道者观之,则岂謂之善哉?善結者,以不結为結,故无繩約而其結自不可解。”
《老子》08_01_校笺_03_想尔注
想尔注云:“水善能柔弱,像道。去高就下,避实归虚,常润利萬物,终不争,故欲令人法则之也。”
《老子》80_04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作“民”而不作“人”,帛书乙本、严遵本、河上公本等汉代人本和傅奕本、范应元本等古本即作“民”。从帛书本和汉代人本考察,《老子》“有車舟……而用之”几句俱全,马氏...
《老子》37_05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不欲以静’,司马‘不’作‘无’,‘天下將自正’,五注上有四字。”
《老子》32_03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三十七章言‘侯王’者一,三十九章言‘侯王’者三,弼注十章曰:‘侯王若能守;’即引此文,亦作‘侯王’,可证作‘侯王’者,乃古本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‘自置为侯王’,是秦...
《老子》41_1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王弼注云:“听之不聞名曰‘希’。‘大音’,‘不可得聞之音也’。”“大音”,或者说“不可得聞之音”,即所谓“超聲”。据《国语·周语》载公元前519年将铸“无射”大钟,单穆公直谏...
《老子》31_10_校笺_07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贾子新书·容经篇》引两‘尚’作‘上’。《御览》引‘凶事尚右’作‘喪事居右’。按:‘尚’為‘上’之假字。‘吉事尚左,凶事尚右’,言吉事上左,凶事上右也。”
《老子》56_01_校笺_05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二‘知’字均当读为‘智’,古人通用。此言人君大智若愚,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不以多言为贤也。”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12_韩非子
《韩非子·解老》云:“聪明睿智,天也;动静思虑,人也。人也者,乘于天明以视,寄于天聪以听,托于天智以思虑。故视强则目不明,听甚则耳不聪,思虑过度则智识乱。目不明则不能决黑白之分,耳...
《老子》28_09_校笺_05_吴静宇
吴静宇云:“復歸无極,就是与原道相合的意思。”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14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處衆人之所惡’,即七十八章所谓‘受国之垢,是谓社稷主;受国不祥,是为天下王’;亦即《庄子·天下篇》所谓‘人皆取先,己独取后;曰受天下之垢’也。按:《尔雅·释诂》:‘幾...
《老子》27_12_校笺_07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要妙’即‘幼眇’,《汉书·元帝纪》:‘穷极幼眇。’颜注云:‘幼眇,读曰要妙;’是已。要妙,形容事理之深远也。帛书甲、乙本作‘眇要’,盖误倒。”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15_古棣
古棣云:“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‘乾坤幾乎息矣;’《礼记·乐记》:‘知乐则幾於礼矣;’《庄子·渔父篇》:‘幾於不免矣;’《吕氏春秋·大乐篇》:‘则幾於知之矣。’此四句的‘幾於’也都是亟...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03_傅奕
傅奕云:“‘侻’,别本作‘脱’,消肉臞也。”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12_冯达甫
冯达甫云:“严復说:‘人二,善不善而已。吾能貴愛之,天下尚有棄者乎?’人皆有短长,长多者善,短多者不善。取善人之长则師之,取不善人之长则用之,故人无棄人。‘不貴其師,不愛其资’,是...
《老子》67_02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张松如说是也。许抗生亦谓“‘夫唯不肖,故能大’与下文‘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成事长’相一致。”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11_古棣
古棣云:“余则基本上从高亨句读,而略有变通。劳健以‘名’與‘臣’、‘賓’诸字为韵,而断‘道常无名’为句,但不能成立。(一)此章第一段为疏韵,皆两句一韵,‘臣’、‘賓’、‘均’为韵,...
《老子》39_07_校笺_08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地得道用,而致寧静,当须忘其寧静,若矜用其寧,將恐至于發泄不成形也。”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‘汜’字,(景龙)碑文不明,本作‘氾’,或作‘汜’。道藏王本作‘汎’,注亦作‘汎’;道藏《张太守汇刻四家注》引王注作‘汎’;傅本作‘汎汎兮’;范本作‘汜汜兮’。作‘...
《老子》58_05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‘正’作‘政’。磻溪‘衺’作‘邪’,潘作‘耶’,馆本无‘衺’字。成疏曰:‘为其不怀正道故也。’是成无‘衺’字,亦不作‘邪’。寻义此句当属‘正復為奇’读,当有‘衺’字...
《老子》26_03_校笺_13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帛书乙本作‘雖有環官,燕處則昭若’。(通行本)‘榮觀’,河上公注谓宫阙,故释音古乱反。陈景元引一本作‘榮館’,盖亦通假作‘宫觀’之‘觀’。若此,則‘雖’读為‘唯’,‘榮...
《老子》27_08_校笺_14_吴澄
吴澄云:“善人,謂善于其事之人。師者,人所尊事以为法者。”
《老子》50_02_校笺_01_校堪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有□,□□徒十有三”;帛书乙本作“生之□□□□,□之徒十又三”,“又”通“有”。今据王弼本、傅奕本校补得此两句。两句中“十”,敦煌己本皆通作“什”。其他...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14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此言人君去健羡,绌聪明,清虚自守,卑弱自持,而自处于不争之地,是以天下之人,皆莫能與之争也。”
《老子》48_05_校笺_10_吴澄
吴澄注云:“‘无事’,无所事,即无為也。因言取天下者,亦止是无為,盖德盛而自归之,必用智力而有作為之事,何足以取天下哉?”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居衆人之所惡’,‘惡’去声。‘故幾於道’,‘幾’平声。古本。苏曰:‘一本道下有矣字。’”
